1.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一词源于《历书》中的描述,意指春分后的第108天,气清景明,万物皆显。
2.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八节”之一,通常在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的活动主要包括扫墓和踏青,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缅怀和对生命的庆祝。
3. 清明节与寒食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寒食节禁火,只能食用备好的热食或冷食,而清明节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祭祖扫墓的习俗。
4. 清明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普遍认为始于古代帝王的“墓祭”之礼,后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5. 清明节气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的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6. 清明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固定的,但由于闰年的原因,可能会与农历的日期有所差异。农历是结合了阴历的阴阳历,以月相29.5天为周期,农历的节气设置需要准确的天文知识和数学知识。
7. 清明节气的设置有着深厚的文化含义,108被视为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和阳气也是清新。
8. 清明节气的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活动,如踏青、放风筝等,以此庆祝春天的到来。同时,清明节也是法定的节假日,从2008年开始,中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并逐步调整放假天数。
9. 2013年起,清明节成为实施免费通行的假期之一,以减轻小型客车通行的负担,但由于扫墓祭祖和踏青游玩的车辆集中,仍可能出现拥堵情况。
10.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样,除了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这些活动既是对生命的庆祝,也是对健康的促进。同时,清明节也有许多民间禁忌,如妇女忌行路,晚上要在门前洒灰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