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逸毙犬于途,这句成语源于宋朝欧阳修与手下一帮人外出郊游,见一马惊使性而狂奔,将路上的一只狗给踩死……欧公便要求手下人写出这一过程。
你想想, 欧公手下人皆是修撰史记的一帮翰林学究文化人,档次规格自不必说,就这事各写各的,文字修辞各执己见,终了仍是欧公一句:马逸毙犬于途,而留下千古文辞之精简成语,后人修身养性借用此句而禅修悟道,受用之处,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大象无形,引喻失义……得先从盲人摸象说起。
盲人即无明的人,世间众生不明生灭,妄执己识,执着己见……无明之人跟盲人何异?
所以,盲人摸象,得出如柱、如扇、如绳、如墙、如山……等等之相不一而足……各执己见,五花八门,各著一词也就自然不过的事了。这就是哲学中的:立场不同观点不同。
所摸之象,皆真象之局部之相,而非真象之完整相 。翻来倒去的说大象的真相,咬口了吧!干脆就一句成语叫做:大象无形,简单了吧,但引喻失义也跟著而来了,
大家伙在动物园都见过真正的大象,至少在电视上也见过,谁不知大象的真相!对了,这是一物之相,那要是: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你又可知真相?这样理解大象无形也就容易多了……
人世间,众生认识世物,太多的局限性,所以,不能局限于盲人摸象的见识,即使局部相是真相,亦不是真正的大象,但是局部的相却又真实存在的……
之所以大千世界,八万四千相与烦恼,都是局部的真相,万物只有一个大象,众生感知、感觉的仅仅是局部的相,是真象之相之一隅,非大象之真相呀……
世间万物大象无形,其眼耳口鼻舌身尾八卦,各执一隅,
万物一马跟万物一象,同样如是,只是在选择该叫大马无形还是大象无形。
大马无形今天读来,都有点怪怪的,古人惦量后还是叫大象无形的好!可能是象与相同音,引喻起来可绕口,能让你犯迷糊,犯迷糊就好,能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正是考量一个人慧根存在与否的关键!
如今热门国学经典,孔孟老庄释禅成为时尚, 这一切都被老子的大道至简不繁与释家的人人皆有佛性所言中,我的哥!前提的前提是你得有慧根才行呀……
开间茶楼,开讲茶禅一味,相模相样的,茶过三泡,才回到本质,国家反腐,茶楼市场萧条,狗日的房东租金也不降,来年的春茶极品可能喝不起了……
现在的文化人多了去了,识得捯饬大象无形的却是凤毛麟角。
马之皮毛、象之皮毛,都是万物之个体真相,若将马毛、象毛认作是世间的真相,你已经被格物致知给局限了!
回头细品: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和大象无形,才知人生一世,生命无常且有限,认知能力更是有限!
今生今世,如果有天能够将啥叫格物致知,啥叫生而知之给捯饬明白了,人生也就算是没白活了……
我想, 世人应将这井底之蛙牌头先自我标识才对……何故?这是自知之明的虚心,否则,你必自欺欺人又被人欺……
所谓正道,在我心里感知的应是安平方䏻乐道,并非叫你自甘贫困而执着于乐道……岂不是歪嘴和尚把经都念歪了!
天行健 君子当自强不息,易经开篇第一句就是叫世人与天同道,奉天时而秉承运行用事,你贫那是你不守天道气节,你乐个什么道?怕是懒人之道的自慰罢了……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第二句就是指的大象无形,(大至无外,小至无内)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就是引喻浅薄的心性之命,你心性无明、狭隘又如一张纸,何以承重……所以, 别逮根马毛、象毛当文化人说物事人,耽误人生也误人子弟……
看到没!天地也就是一指,所指的指,你千万别当我的指头哟……
天地一指也好,万物一马也好,大象无形也好,引喻得旨又或引喻失义,贵在自知之明,
十二点钟啦!该吃午饭了……这就是守道……
䃼充一句:马毛不是马的真相!但确是马之物件儿,别井底之蛙识当会事儿,那天从马身上掉下来,你还在拿地上拾起的马毛来说事,仍然自以为是安贫乐道,那才是真正的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