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动化制造时代的背景下,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以解决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缺陷。它的核心是将间接成本准确地分配到产品和服务,通过作业和成本动因来实现这一目标。
作业成本法诞生于产品成本结构变化之际,传统方法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固定成本分摊问题,可能导致经理过度生产;二是制造费用分配的误导,不能准确反映生产批次的影响。作业成本法通过将制造费用与作业关联,而非产量,解决了这些问题。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概念包括作业和成本动因。作业是指企业中的具体任务或活动,如采购、检验等,是产品形成的纽带。成本动因则是驱动成本增加的因素,如产量对直接材料成本的影响,检验次数对检验成本的影响。作业成本法下,成本分为资源成本动因和作业成本动因,前者是基于资源消耗,后者基于产品或服务需求的作业量。
相较于传统以产量为基础的方法,作业成本法的特点在于其成本计算分为两个阶段:资源→作业→产品,强调因果关系的分配,如追溯成本到具体产品、动因分配以反映实际消耗,尽量减少不准确的分摊。这种方法更侧重于使用众多不同层面的成本动因,如检验次数、设备功率等,以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
综上,作业成本法通过细致的成本分析和多维度的分配,为企业的成本管理和决策提供更精确的成本信息,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