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器纹饰的鉴定在不同历史时期,纹饰风格各异。商代早期的铜器多为素面无纹,商代中期开始出现简单古朴的纹饰,如带状纹饰、单线条的饕餮纹和乳钉纹。商代晚期,纹饰趋向繁复,主体花纹以饕餮纹为主,同时还有夔纹、龙纹、蝉纹、鸟纹、蚕纹、龟纹、象纹和蛙纹等。这些纹饰中,以鸟兽形象铸造的器物也十分盛行,如妇好墓中的方尊和湖南出土的虎食人形卣。西周早期至中期,铜器花纹继承了商代晚期风格,纹饰繁缛,常见饕餮纹、夔纹、鸟纹、蚕纹、乳钉纹。西周晚期,常见的纹饰变为窃曲纹、重环纹、瓦纹、鸟纹和鳞纹,纹饰风格也较为简略朴素。
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繁缛的饕餮纹逐渐被动物纹、植物纹和几何纹所取代。最常见的是蟠螭纹、云雷纹、窃曲纹等,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生活写实的纹饰,如采桑、狩猎、宴乐和水陆攻战等。春秋早期的水陆攻战纹壶即是这种图案的一个代表。秦汉时期,铜器纹饰更加简朴,许多器物已是完全素面无纹。汉代铜器上的鎏金、鎏银和镶嵌花饰技术十分发达,如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金博山炉。同时,汉代铜器还出现了漆绘和彩绘。汉以后,除了个别铜钟可依稀分辨出时代的不同风尚,铜器逐渐被其他器物所取代。
铜器铭文的鉴定也需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进行。商代中、晚期,铜器铭文很少,少则几个字,多则三、四十字。内容多为族徽、人名或祖先名,如“妇好”、“司母戊”等。西周时期,铜器铭文增多,文字内容多为记事,如1976年陕西出土的利□,器物腹内底部有4行,共32字的铭文,记述了周武王伐商的经过。西周晚期,中、长篇铭文已很常见,如毛公鼎,腹内铭文多达32行,499字。到了春秋时期,铜器铭文出现鸟书文字和嵌金铭文,战国时期还出现了刻凿铭文。秦汉时期,铜器铭文中的文字已为篆书和隶书。
铜器的作伪现象自宋代以后日益增多,需要从铸造技艺和锈色上加以区别。作伪方法有全器均系伪器、器真铭文伪、器真纹饰伪、器真铭文、纹饰皆伪、铭文真器伪、器身有真有伪、一件器物由两件或3件真器部分残片拼凑而成、器身真,但附件(盖、提梁等)伪等。这些需要从器物类别特征、年代、时代风格等不同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铜器铭文的伪作有摹刻、蚀刻、钻刻、增刻、拼凑等不同方法,也需要通过释读文字、断定字体、分析铭文与器物整体风格是否吻合来加以识别。观察、分析铜器锈色是断定器物真伪的重要内容,真锈颜色自然、坚固;伪锈多系渲染,色浮且滞,锈块粗松,用硬物稍一刻划或用热碱水刷之,即有脱落。
古代铜器鉴定还应注意传统鉴定方法和科学鉴定方法的结合。尤其在判断器物真伪时必须十分慎重,如用传统鉴定方法一时无法确定时,则应借助现代科学仪器手段综合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