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 纪念屈原: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相传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化为蛟龙,世人为了驱赶蛟龙,便在水中投入五色丝粽子。还有说法称,人们划船捞救屈原,后来演变为龙舟竞赛。唐代文秀《端午》诗中提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2. 迎涛神:此说源于东汉《曹娥碑》。相传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化为涛神,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有了端午节。
3. 龙的节日:这一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主要理由有: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有关,吴越地区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以及五月初五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
4. 恶日:在先秦时代,五月被认为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和《夏小正》等文献中都有相关记载。因此,人们在五月初五会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
5. 夏至: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如吃粽子和竞渡,实际上与屈原无关,而是夏至日的风俗。此外,《岁时风物华纪丽》也称端午节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即夏季之中,因此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