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水洞风景名胜区,位于辽宁省本溪市,由水洞、温泉寺、汤沟、关门山、铁刹和庙后山6个景区组成,沿太子河呈带状分布。远在5.7亿年时期,本溪水洞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这时期气候温暖,大量的笋石类,腕足类,腹足类和梯虫类动物繁殖衍生,各家族群体都顺应自然规律进行自身的更新换代,它们的躯壳由于水动力的淘洗和磨浊下沉,便沉积了不同类型的生物碳酸盐。
本溪水洞的石灰岩就是在这个时期的奥陶系下,经过岩化作用发育而成。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水退去,这里便缓慢地抬升为陆地。
石灰岩在地质运动中受到外力作用不断地对石灰岩进行溶蚀,日积月累,经过亿万年时间,便逐渐发育成今天的水洞。这种溶蚀作用,至今仍在继续进行。可以想见,再经过几百万年之后,本溪水洞的奇特景观,将更为绚丽雄伟。
风景名胜区以本溪水洞为主体,融山、水、洞、泉、湖和古人类文化遗址于一体。水洞是数百万年前形成的大型石灰岩充水溶洞,洞内深邃宽阔,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长的充水溶洞,现开发地下暗河长3千米,水流终年不竭,清澈见底。洞口呈半月形,进入洞口是个大厅,可容千人,大厅右侧有个300米长的旱洞,洞府高低错落,洞中有洞,各有洞天。洞顶和岩壁钟乳石多沿裂隙成群发育,呈现各式物象,不加修凿,自然成趣,宛若龙宫仙境。
本溪水洞分水、旱两洞,水洞深邃宽阔,一条蜿蜒5.8千米的地下长河贯穿全洞,有九曲银河之称,洞内水流终年不竭。洞内常年保持12度的恒温,四季如春。旱洞现辟为古生物宫,洞外盘缘山腰的古式回廊,别具风韵的人工湖和水榭亭台,使水洞内外景观相得益彰。本溪水洞是数十万年前形成的大型充水溶洞,位于本溪市东部山区的太子河畔。本溪水洞洞口坐南面北,洞口呈半月形。进洞则气势磅礴,洞内可容纳千人。洞内古井、龙潭、百步池等诸多的景观,令人遐想联翩,流连忘返。洞尽头是一泓清潭,深不见底,水气袭来,令人凄神寒骨。
本溪得名于本溪湖,本溪湖位于市内,湖面不及15平方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小的湖了。别看湖小,却也小有名气,曾被列入关东十景。清代同治年间处士高升先所书“辽东本溪湖”刻石于湖口,湖旁筑有慈航古寺,建于明末,梵音香火曾盛极一时。此湖四周峰峦回抱,外阔内狭,极似犀牛角做的酒杯,故称“杯犀湖”,谐音“本溪湖”。从此,以湖名市。
本溪历史悠久,在庙后山考古发掘出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表明,在四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通往水洞的码头,千余平方米的水面,宛如一幽静别致的“港湾”,灯光所及,水中游船、洞中石景倒映其中,使人如入仙境。洞内空气通畅,水流终年不竭,河道曲折蜿蜒,河水清澈见底,洞内分“三峡”、“七宫”、“九弯”,故名“九曲银河”。水域沿洞体展开,而且时阔时狭,迂回曲折,洞内钟乳石、石笋与石柱多从裂隙攒拥而出,不假雕饰即形成各种物象。这些物象光怪陆离,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特别是玉米塔、玉象和雪山三景,更是名实相符,几可乱真。
银河两岸钟乳林立,石笋如画,千姿百态,光怪陆离,洞顶空隆,钟乳高悬,晶莹斑斓,神趣盎然。沿河景点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泛舟其中,如临仙境,这是水与石浑然天成的神秘洞穴,是迄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长的地下暗河。
流经水洞的太子河是一个天然乐园,被喻为“东北第一漂”的太子河漂流险中求奇、奇中求新,沿途山环水绕,清雾流云、空蒙奇幻,充满了冒险和刺激。幽谷鸟语生态园景区坐落在本溪水洞西侧,与本溪水洞本为一体。洞在山中,园在山上。生态园树木蓊郁,品种繁多,有核桃树、桦树、松树、柞树、冷杉槐树5个资源保护区,素有“辽东树木博物馆”之称。
山中步道蜿蜒曲折,景点赏心悦目。石佛、石龙坡、天书壁、不老松、狮峰山、骆驼岭、七星场、仙人听风、峰涌莲花、连心锁和览胜台等多处景点让游人流连忘返。
铁刹山景区,又名九顶铁刹山,为东北道教发祥地。太子湖环流在山的北面,八盘岭拱卫着南面。有元始顶、真武顶、灵宝顶、玉皇顶、太上顶和锦绣顶诸峰,宛如列笏朝天。峭壁上有清代早期摩崖,刻有“一览群山小”、“别有天地非人间”等大字。登山有盘道,拐70多道大弯,才达主峰。山上有云光、日光、天冠、天桥等岩洞。以云光洞为最有名。洞内石龙、石虎等大批景物,皆天然奇景,惟妙惟肖,称为八宝,因名八宝云光洞。
明崇祯三年,也就是1630年,道教龙门派第八代弟子郭守真在此山修道戒徒,将龙门派道统弘扬光大,被称为关东道教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