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献中,“雕雕”一词常被用来描述一种鲜明、显著的状态。例如,在《荀子·议兵》中提到,“雕雕焉县贵爵重赏於其前”,这里的“雕雕”被杨倞解释为“章明之貌”,意指贵爵重赏之物在眼前显得格外醒目和显著。
同样,在《荀子·法行》中也有类似用法,如“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这里的“雕雕”和“章章”都是用来形容文采鲜明、显著的意思。王先谦在《荀子·法行》的集解中引用郝懿行的观点,进一步说明了“雕雕章章”的含义,即它们都是形容文采、光泽等在视觉上极为鲜明、显著的形态。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雕雕”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主要用来形容事物或景象在视觉上的鲜明和显著,它强调了某种显著、突出的状态。这种用法不仅限于描述物质上的光泽和光彩,也可以用来形容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显著和突出。
在更广泛的文化语境中,“雕雕”还常常用来形容人的才能和才华的显著表现。它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光彩,更是一种内在的卓越和独特性。因此,在古代文献中,“雕雕”不仅是一种描述性的词汇,也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在各个领域中表现出色的人物。
总之,“雕雕”在古代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能够用来描绘物体的光泽和光彩,还能用来形容人的才华和表现。这种用词方式既体现了古代汉语的细腻和丰富,也为后人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