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
年级:高二 编写:管彩虹 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 日期:2013.10
【学习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
能力培养目标:品味佳句,培养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体会在文学创作、阅读中“咬文嚼字”的作用与意义,
培养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具备“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讨论交流、质疑对抗、小结归纳、反思感悟
【重难点预测】
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预测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三位作家坐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
国吃”;丙则长叹曰:“在吃中国。”仔细体会这三个人所说的话的不
同意味。
明确: “吃在中国”说的是:食文化在中国。
“在中国吃”其意是:想吃美食,到中国去!
“在吃中国”,作者感慨的是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挥霍国
家财富,吃穷了中国,针砭深刻。
可见短语变序,就产生了不同含义。这与我们今天讲的咬文嚼字
是一个意思。
二,作家/作品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代表作《文艺
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
三.基础过关检测
1.拼音
锱铢( z ī )( zh ū ) 镞 ( zú ) 岑寂( cén ) 尺牍( d ú )
斟酌(zhēn)(zhuó) 下乘(chéng) 蕴藉(yùn )(jiè )
付梓(zǐ) 茗烟( míng) 咬文嚼字(jiáo)字
2.成语
①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
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②索然无味:形容对某样事物或单调反复的事物没有兴趣或感到厌烦
(多指文章)索:重复;然:什么的样子;无味:没有兴趣。
③学富五车:形容学问渊博
④才高八斗:“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
比喻。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
天下共分一斗。”后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⑤点铁成金: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比喻修改文章时稍
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⑥锱铢必较: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极小的差别也不放过,
在极其细微的差别中决出胜负。很少的钱也要计较。形容非常小气。也
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题目解读:我们常用的“咬文嚼字”是指什么?朱光潜先生
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不同?
常用的:指过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
会精神实 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朱光潜: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2.仔细阅读课文,勾画出每段关键句,概括每段大意。总结哪
些段落讲了同一个道理,可以归结为一部分?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第一部分:(1-5)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文字与思想的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6-7)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述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
定与控制,要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唯陈言之务去”。
第三部分(8)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
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
1.认真研读,仔细分析,完成学案上表格的前三项。
2.具体分析。
材料一:郭沫若改台词: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明确:“你是”字句是主谓结构。“你这”字句,显然不是。可见,
句式不同,情感便也不一样。
导语回顾:“在中国吃”“在吃中国”“吃在中国”
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文学的语言跟情感有关。
3.合作探究第四段:下面三则材料讲的都是李广射虎的故
事。你认为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
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问:作者举这三个例子想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文字的增减,句子的意味不同。
扩展延伸:看下面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在一次航海途中,有一船员在记录航海日志时,把船长没喝酒写成
了船长今天没喝酒。
①船长没喝酒
②船长今天没喝酒
明确:第二句增加了今天,意思就变成船长只有今天没喝酒,可见,
文字增减后,句子的意味不同。
4合作探究第五段:下面两句诗,你认为哪个好?说说你的
理由。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问:朱先生举推敲的例子想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字眼不同,句子的意味不同。(“推”字好还是“敲”字好关
键在于作者当时想要表达的意境。)
六,小结
可见,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在阅读中,要品味语言,
在其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时时咬文嚼字,推敲
语言,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
品达到最佳。
七,运用实践。
1.运用“咬文嚼字”这一标准,对下列几个练字练意的列子,
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
道来。
①春风又“到”江南岸 / 春风又“绿”江南岸
②红杏枝头春意“闹” / 红杏枝头春意“浓”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 前夜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2.交流分析:
例一:表现了一种色彩美。同时,绿是“使······绿”之意,使动用
法赋予了春风以人性,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作者喜悦 兴
奋的心情。(文字与情感密切相关)
例二: “闹”意味着多,且总有一股喜庆的味儿在。一个“闹”字,
写出了杏花之红,其红之浓,并将无声的景象赋予了声的意味。它准确、
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并表达了自己对春
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到来的欣喜之情。
例三: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
然“早”开,更显此梅的不同寻常,不仅突出了诗题,还写出了诗人因
为突然发现这奇丽的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
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朱光潜
思想与情感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密切相关
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字眼不同,情境不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民国时期,两个海外归来的大学生到国防部找工作,找的是同一
位领导,得到的是同样的答复:“现在人已招满了,如果早两天来的话,
这事好办。”结果,甲同学听到这个答复后,失望地离开了。乙同学第
二天送了些钱之后,顺利地在国防部谋到一个参谋的美差,那位领导还
不住地夸他悟性高,有发展前途。为什么同样一句话会有两种完全不同
的结果呢?这就涉及到字的基本义和联想义。(同学们讨论回答“如果
早两天来的话,这事好办”的联想意义。)
明确:“早两天”便是前天,“前”谐音“钱”。那位长官的言外之意是
“钱来了,这事就好办。”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便论述了字的联想意义。这节课我们
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4-6段)。
二.课文研读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字的联想意义的?而论述字的联想意义主
要是为了论述什么?
明确:三个方面
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②联想意义的善用可以使文章意蕴丰富。
③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2.作者从上面三个方面来论述字的联想意义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
法?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表格剩下的部分。
明确:举例论证
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烟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
②联想意义的善用可以使文章意蕴丰富。(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
③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3.重点解读“联想意义的误用最易产生流弊”。
(1)联想意义的误用会产生什么流弊?
明确:产生“套板反应”。而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
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2)什么是套板反应?
明确: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滥
调,好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它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
所说的“套板反应”。 小结:“套板反应”是我们学习、创作中的普遍现象。同学们可以
联系下自己写议论文的经历。老师现在若是让你们写有关“挫折”
的话题,举例论证的时候你们会想到哪些人呢?
(同学们讨论发言,教师总结:海伦,霍金,海迪,司马迁,·······)
(大概十来个左右)
这就是套板反应,世界上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地斗争的名人那么
多,但同学们普遍的都想到了这些人物,那我们的写作凭什么脱颖
而出呢?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一个建议:在写议论文时,可先花两三
分中的时间去构思下,去想下有哪些人物哪些事迹可以用来佐证你
的观点,之后尽量的选后面想起的人物或事迹,这样你才能尽量
避免套板反应。
(3)文学创作中套板反应是如此常见,而套板反应造成的危
害又是如此大。那么我们怎么避免套板反应呢?
明确:“唯陈言之务去”。
(4)怎么做到咬文嚼字?(齐读最后一段)
明确: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
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文章到此结束了。那么什么是咬文嚼字?为什么要咬文嚼
字?怎样去咬文嚼字呢?咬文嚼字要达到什么目的呢?请同
学们完成学案上《咬文嚼字》的结构示意图。
咬文嚼字 是什么?
阅读与写作中,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句式 不同, 情感 不同
文字 繁简 不同, 意味 不同
关系密切字眼 不同, 情景 不同为什么?文字有 直指 意 义善用使文章语义丰富而蕴藉
和 联想 意义滥用导致 套板反应
怎么样?要有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目的: 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四.归纳小结
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阅读中,要品味语言,在其
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时时咬文嚼字,推敲语言,
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品达到
最佳。
五.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朱光潜
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烟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②联想意义的善用可以使文章意蕴丰富。(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③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