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石壕吏》描写官吏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迎。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最有名的大诗人之一,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最擅长古体诗和律诗。
【字句浅释】
题解:此诗写作者投宿石壕村时,耳闻目睹的官吏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的现实,是唐诗中广为传播的名篇。投:投宿,找地方住宿。捉人:这里指强行抓壮丁。一何:此处的“一”是语助词,用以加强语气。男:儿子。偷生:苟且的活着。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小孙子。老妪:老太婆,这里是诗中的老妇自称。幽咽:形容低微的哭声。
【全诗串讲】
傍晚过夜投宿到石壕村,正碰到征兵的官吏抓人。
老头子翻过墙悄悄逃走,老太婆去应付出了房门。
官吏大呼小叫何等愤怒!老妇哭哭啼啼何等哀苦!
听到老妇走上前去倾诉:“三个儿子都去邺城入伍。
一个儿子捎了信回来说,另两个儿子最近刚战死。
没死的还得苟且的活着,死去的就是永久的终止。
这家中再也没有别的人,就只一个吃奶的小孙子。
要哺乳孙子媳妇未改嫁,进出门没一条完整裙子。
我老太婆虽然体力衰退,也请你今晚上把我带回。
河阳这一仗我可以应急,还能为兵士们准备晨炊。”
深夜了已经没有说话声,隐约间听到低微的抽噎。
天明时我要起身往家赶,只能与老头子一人告别。
【言外之意】
乾元二年(公元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在邺城被史思明打得大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到潼关一带强行征兵,人民苦不堪言。当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他把途中所见所闻写成有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便是“三吏”之一。
此诗在艺术表现上极其精炼。全篇句句叙事,既无抒情、也无议论,但又处处寓抒情、议论于叙事之中,爱憎强烈、倾向鲜明、褒贬明确,既省了大量笔墨,又避免了概念化的倾向。诗中还应用藏问于答的手法:老妇的“致词”中用事件的转折和结局暗示了官吏始终横暴、蛮悍,不断的逼问老妇的情形。
三个儿子参军入伍,就已经死了两个。寡妇儿媳带着一个吃奶的孙子,连一条出门见人的裙子都没有!老头子虽然翻墙逃走了,老太婆却当晚就被抓壮丁的官吏抓到军中去为兵士做饭去了。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悲惨到了如此地步,真是民不聊生啊!作者当时也身为国家官吏,面对这一悲惨现实,没有美化遮掩,而是如实揭露,发出“有吏夜捉人”的呼喊,其震撼人心的声音一直回响到今天。杜甫一生中固然费尽心力去发展诗歌技巧与方法,但他的名声不是单凭诗歌技巧与方法就能成就的。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他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那颗赤诚之心,使得世代后人永远把他记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