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物博,这是一个常见的词语,指的是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这个词语中的“博”意为丰富,而“地大物博”则形象地描述了国土面积广大,自然资源丰富的情况。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唐代韩愈的《平淮西碑》中,原文是“地大物博,蘖牙其间”。这表明,早在唐朝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中国国土辽阔,物产丰富。在清末小说《官场现形记》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别省可比”。这句话说明了江南地区因为地大物博,所以差事繁多,远远超过其他省份。
与“地大物博”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地广人稀、幅员辽阔、海阔天空。地广人稀,指的是地域广大,人口稀少;幅员辽阔,强调的是疆域广大;海阔天空,形容空间非常广阔。这些词语都描绘了辽阔的国土景象。
“地大物博”的反义词包括弹丸之地、置锥之地、一隅之地。弹丸之地,形容地方非常狭小,小得像弹丸一样;置锥之地,比喻极其狭小的地方,甚至插不下一锥子;一隅之地,指极小的地方或局部区域。这些词语与“地大物博”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的特点。
在语法结构上,“地大物博”是一个联合式的结构,可以用作谓语或定语。例如,“这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大国”,这句话中,“地大物博”用作谓语,用来描述这个国家的特性;“他来自地大物博的中国”,这里,“地大物博”作为定语,用来修饰“中国”。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丰富了语言的多样性,也使得描述更加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