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特点和意义如下:
五四运动之所以能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革新运动,同它是中国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种新表现形式是密不可分的。那个时期,由于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和发展,致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了由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一个庞大阵营。
尤其是十月革命后涌现出一批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成为运动中的关键少数,成为运动中实际的发起者、鼓动者和组织者。数十万首先觉醒的爱国青年学生,英勇地站在运动的前头呼喊与抗争,起到了先锋队的作用和带头作用。
革新思想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代,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陈独秀所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社团组织在中华民国的发展,包括少年中国学会、工学会、新民学会、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工读互助团等等。
矛盾表现
一方面,五四运动当日,傅斯年任旗手,指挥整个运动,然而运动中出现的火烧赵家楼事件,使傅斯年感到不满,此时学生中又有人对傅斯年的做法提出异议,脾气火爆的傅斯年与学生发生争吵,愤而在第二天退出了学生运动。
另一方面,在纷纷乱局中,谣言四起,有人怀疑罗家伦和傅斯年去安福俱乐部赴宴,已被段祺瑞执政府收买,于是嘲骂罗家伦的漫画和打油诗一齐出笼,打油诗带有极鲜明的人身攻击色彩:一身猪狗熊,两眼官势财,三字吹拍骗,四维礼义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