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不拔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尽心 上》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杨朱的极端自私。成语“一毛不拔”形象地表达了极其吝啬的性格,即即使是对别人有益,也不愿意付出自己最小的利益。
在《燕丹子枯汪》中,荆轲用“一毛不拔”来形容自己舍生忘死的精神,表明他连一根毛发都不愿为利益所动,更何况是生命。
成语“一毛不拔”后来广泛用于形容那些极其吝啬、自私的人。例如,宋代苏轼在《答陈季常书》中提到“一毛不拔”,用来形容那些极其吝啬的人。
在《水浒传》和清代袁枚的《新齐谐·铁公鸡》中,这个成语也被用来形容那些有钱却极其吝啬的人。
“一毛”在这里指的是极其微小的利益,“不拔”则意味着不肯放弃或拔出。整个成语强调了一个人对利益的极端执着和吝啬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