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诗文言文翻译改诗难于作诗-生活百科-春风百科
> 生活百科 > 列表
改诗文言文翻译改诗难于作诗
时间:2024-12-23 19:02:17
答案

1. 改诗袁枚文言文翻译

改诗比作诗还难,为什么呢?作诗是兴致所至,(所以)就容易写成;改诗,则兴致过去了,大局已经确定,(即使)有一两个字不符合心意,花了很大的力气,也得不到修改方法,竟然有隔一两个月才在无意中获得修改方法的。

刘彦和说的"写万首诗富富有余,却因一个字而感到为难″,的确是深有体会的话。荀子说:"有一个丢针的人,怎么找也找不到,(有一天)忽然就找到了;并不是(他的)眼睛更加明亮了,是碰巧得到的。

"所说的"眸″,就是恰巧看到和得到啊。唐朝人在诗中写到:"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整天寻找找不到,有时它自己就回来了)。

″说的就是"眸而得之″啊。

2. 诗改一字文言文全文及翻译

原文

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译文

贾岛当初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诵,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兆尹(京城地方的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部分,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普通老百姓贾岛结为了朋友。

注释

贾岛:唐朝诗人,子阆仙,范阳人。 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京师:京城,此指长安。 吟哦:吟颂。 讶:以……诧异。 具: 详细,具体。 炼:用心琢磨,反复锤炼。 俄: 不久。 立马: 很快。 流连: 舍不得离开。 权:临时代理。 已:停止。 俄:不久,指时间短。 神游象外: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游,离开。象,眼前事物。 车骑:车马。 具:全部。 辔:驭马的缰绳。 布衣:平民。 引手:伸手。 遂:于是就。 至:到. 具对:详细回答

云云:如此,指不能决定用“推”还是用“敲”的这种情况

立马良久:(韩愈)让马停下来很久

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

之:这里指从“推”和“敲”中选一个引手做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

近义词

斟酌 琢磨 揣摩

启示

故事启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反复琢磨,斟酌,要精益求精。

3. 请帮我改改诗

恕我直言,这首诗意境不错,但若要以律诗来要求,则须下一番气力进行修改。

揣摩你的意思,是想从格律方面作改进。作为提修改意见者,事实上也只能从这方面入手,而不是动辄调整词语位置或随意弄个字或词予以置换,以免弄巧成拙。

1、押韵 以“宽韵”衡量,穹、风、红、葱、空均属“一东”部,用韵合律。 在现代诗韵中,“一东”又分为“东韵”和“声韵”,即韵母ong和eng分开,因而“风fēng”与其他四字不同韵母。

第五句(颈联首句)不必入韵,且应为仄脚,所以“情”字不应摆在此位置。 2、平仄 洒、君、秋、影、叙、情、霜、犹、青、更、识、风、怨、酬、终、是等16字不合律,占总字数的28。

6%,要作调整不容易,但按律诗要求就非调整不可。注意:第二、六句的第一字及其余各句的第一、三字属于“可平可仄”,不在此列。

3、对仗 撇开平仄的讲究,本诗的对仗还是比较好的。野枫对庭柳、晚秋对初春、殆对方、红对绿,冷霜对疏影、飘零对摇曳、青葱对幽情,基本合律。

任意移动它们的位置,就是不懂得“对仗”。然而,假若同时以平仄格式来对照,就有不少需要改动,比如上述已罗列的“秋”、“影”、“情”、“霜”、“青”等,不是移动位置所能矫正的。

还有,“残”为形容词,“绽”为动词;“犹”为副词,“叙”为动词。它们都不符合对仗的要求,况且在对联来说,它们所处的位置是“联眼”,格外需要讲究。

此外,“更识春风面”为何“堪叹”?“怨”为何要“酬”?有点费解。 关于本诗,我乐意继续探讨。

修改过程如有疑问,请以任何方式进行联系。 。

4. 文言文《白居易论作诗》翻译

是不是这一段:

因为家庭贫困而又多事故,二十七岁才应进士试。考中以后,虽然专心于分科考试,还是没有停止做诗。到了做校书郎的时候,诗作足有三四百首。有时拿出来让足下这样的朋友们看。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其实我并没有达到诗作者的水平。自从到朝廷作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也渐多,每逢与人谈话,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这才知道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这时候,皇帝刚刚继位, *** 之中有正直的人士,屡次下诏书,调查人民的疾苦。我正是在这时升做翰林学士,又做左拾遗的官,亲手领取写谏章的用纸,除写奏章直接向皇帝陈述意见之外,有可以解救人民疾苦,弥补时政的缺失,而又难于直接说明的事项,就写成诗歌,慢慢地让皇帝知道。首先是用来开阔皇帝的见闻,对他考虑和处理国家大事有所帮助。其次是报答皇帝的恩情奖励,尽到谏官的职责。最后是实现个人平生振兴诗道的心愿。没有想到,心愿没有实现而悔恨已经产,诗歌没有闻于上,而诽谤却已经形成了。

5. 宋之问作诗文言文翻译

宋之问,字延清,又名少连,是汾州人。父亲名令文,高宗时任东台详正学士。宋之问仪表伟岸,很有辩才。才二十岁,武后召他和杨炯在习艺馆轮流值班。多次转任为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武后游幸洛阳南面的龙门,下诏叫随从臣僚赋诗,左史东方虬的诗最先写成,武后赏赐他锦袍,宋之问不久也献上他写的诗,武后读后很赞赏,又从东方虬手中夺回锦袍赐给宋之问。 当时张易之等人与武后非常亲昵,很得宠,宋之问和阎朝隐、沈佺期、刘允济倾心献媚依附。张易之所赋的篇章,全是宋之问、阎朝隐所作,甚至还给张易之捧溺器。到张易之事败,宋之问贬到泷州,阎朝隐贬到崖州,都任参军事。宋之问逃回洛阳,藏在张仲之家里。适值武三思重新掌权,张仲之和王同皎谋划杀掉武三思来安定王室,宋之问得知实情,叫兄长之子宋昙和冉祖雍上报说有紧急事变,借此乞求赎罪,由此升任鸿胪主簿,天下人都认为他行为丑恶。

景龙年间,宋之问迁任考功员外郎,因谄事太平公主,所以被任用,到安乐公主权盛,他又与安乐公主往来勾结,所以太平公主特别恨他。中宗将任用他为中书舍人,太平公主便揭发他知贡举时的赃贿狼藉,因而降任汴州长史,尚未出发,又改任越州长史。他到任后颇尽力于政事。遍游剡中山水,置酒赋诗,诗篇流传到京师,为人们传诵。

睿宗即位,宋之问因狡险而且干的坏事太多,被睿宗下诏流放到钦州。冉祖雍历任中书舍人、刑部侍郎,在省裹畅怀饮酒,被御史弹劾,贬为蕲州刺史。这时,也被流放岭南,在桂州两人都被赐死。宋之问接到诏书震惊流汗,往来徘徊,不肯自杀。冉祖雍向使者请求说:“宋之问有妻有子,请让他和家人诀别。”使者准许了,而宋之问惊悸惶恐不能处理家事。冉祖雍发怒道:“我和你都辜负国家应当死掉,焉什么还迟疑不决啊?”于是饮食沐浴后自尽。

冉祖雍,是江夏王李道宗的外甥,考中进士科,在当时很有名。曹魏建安以后以至江左,诗律屡有变化,到沈约、庾信,以音韵婉转相附,对偶精密。到了宋之问、沈佺期,又更加靡丽,讲究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犹如锦绣成文,为学者所崇仰,号称“沈宋”,人常说的说“苏李居前,沈宋比肩”,“苏李”指的是苏武、李陵。

6. 文言文《李贺作诗》翻译

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铈①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②。二人大惊,自是有名。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③,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④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女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宋】欧阳修·《新唐诗》

【注释】 ① 皇甫铈(shí):唐朝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参与者。著有《普察集》。

②《高轩过》(xuän):题目名。意思是高贵的车子来临,指韩皇二人来访。

③奚奴(xī ):童仆,奴仆。

④程课:固定的格式。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援笔辄就如素构---------- 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

过亦不甚省----------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2.下面加点的字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是有名 B. 足成之

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不足为外人道也

C援笔辄就如素构 D 见所书多

吴广素爱人 书投囊中

3.文中的李贺是诗人,世称“------”。他的名诗《雁门太守行》中形容形势危急的两句诗是------。而文中的韩愈则是“-----”(评价)之一。我们曾学过他的《 》、《 》等文章。

4.试用成语概括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1)如他人牵合程课者。-----------------

(2)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3)自是有名--------------------------------

5.翻译下面句子。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者。----------------------------------------------------

6.李贺是如何成为诗人的?试概括回答。----------------------------------------------------------

7.读了本文,对你写作有何启示?---------------------------------------------------------------------------

《李贺作诗》参考答案

1. 总是、就 大抵 省察、观看 吐出 2. B 3.诗鬼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唐宋八大家” 《马说》《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4.(1)牵强附会 (2)呕心沥血 (3)举世闻名 5. 他从不先确定题目然后作诗,像其它诗人一样牵强地受格式限制。 6.如少年聪明好学,平时都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呕心沥血写诗等。 7.略

翻译是:

七岁就能做文章,,韩愈、皇甫铈刚听说的时候不相信,到他家里去,让他(李贺)做诗,他挥笔就写好了,如同事先就构思好了一样, 他将诗命名为高选过, 两人非常惊讶,他也出名了,每天日出时候,骑小马,带着小随从,背着锦囊,见到喜欢的东西,就写下来放在斤囊里,从来没有先出题后做诗,象他人一般牵强符合.晚上回来.诗已成

7. 王荆公改诗

王荆公改诗 翻译

泊 船 瓜 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译文] 王安石的一首绝句诗写道:“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中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呵,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吴中那个地方的一个读书人家里收藏有这首诗的初稿,最初写的是“又到江南岸”,后来圈去了“到”,批注说“不好”,改为“过”;又圈去“过”而改为“入”;后来又改为“满”。总共像这样改了多个许字,最后才确定为“绿”。 表达的思想感情:希望早日辞官回家的愿望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推荐
© 2024 春风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