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拣麦穗》教案-百科知识-春风百科
> 百科知识 > 列表
七年级语文上册《拣麦穗》教案
时间:2024-12-23 19:55:53
答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拣麦穗》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语文上册《拣麦穗》教案1

 上课之前,我参看了很多的资料,包括别人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但发现大多雷同,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对人间真情的呼唤”这个点上,我总觉得不能体现文本淡淡的忧伤的感情基调。我又找了一些对作品解读的资料来看,最后,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1、捕捉体味作品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深反思层解读文中“梦想”的内涵,探讨悲剧的“人性”主题;2、领略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文章含而不露的忧伤之美;3、品味作品的语言,借鉴文章通过有特色的景物描写、叙述语调来营造氛围、表现情感的写作手法。把教学的重难点定位在“感悟文章含而不露的忧伤之美”上。首先初步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接着深入解读作品的思想内容,然后思考探究作品的深层意蕴(小组合作),先解读农村姑娘的“梦”,后解读“我”的“梦”,再比较农村姑娘的梦和“我”的梦有何异同,探究童年的梦想对于人生有何意义,如何理解作者的忧伤和惆怅?最后重点选取两个片段鉴赏作品语言。结尾的拓展部分考虑到本文风格特殊,感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设计时选取了一首课外的风格相近的小诗来辅助阅读,并且通过诗歌的创作来进行阅读的延伸,在读写的能力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用时两个课时,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入选中学课本的散文都是文质兼美、风格独特的美文,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散文作品的基本规律,对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把握和赏析散文有着重要作用。尽管是新课标下的教学,也不能架空文本盲目拓展探究,首先还得立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文本解读,在解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散文的美首先在于意境美、情感美。本文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美文,所以教学设计把感悟作品含而不露的忧伤之美作为重点。当然,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让自己进入意境,对作品有深刻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走进作品。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之中,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双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带情”、“引导”是很重要的两环。

 散文的美还在于语言的美,而语言的美与情感的美又是紧密相联的,所以教学设计中把鉴赏语言也作为重要的一环,通过品味语言来升华感情,领略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七年级语文上册《拣麦穗》教案2

 一、教学目标

 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目标:把握作品的细节,体会其语言魅力

 1.引导学生通过鉴赏不同人物拣麦穗的“细节”,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探究作品主题(对农村妇女命运的感伤,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

 2.在体会人物情感和探究作品主题中,品味文章丰富细腻、精妙动人的语言

 3.赏析文章象征的表现手法(烟荷包和小火柿子的象征意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细节,品味语言

 难点:探究主题,赏析象征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设想

 1.教学策略

 (1)基于生本对话的多元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策略

 (2)长文短教,化繁为简,重点落实文章的基本要素:人、事、物、情

 2.预习安排

 (1)熟读《拣麦穗》全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2)完成预习作业,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习作业:

 ①这篇散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事情来写的?

 ②姑娘们和“我”各是如何拣麦穗的?目的是什么?

 3.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这篇散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事情来写的?

 拣麦穗

 2.文章写了哪些人拣麦穗?

 姑娘们拣麦穗,“我”(大雁)拣麦穗

 (二)生本对话:解读“细节”,品味语言

 1.阅读第二部分,解读姑娘们的“拣麦穗”

 指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姑娘们是怎样拣麦穗的?她们拣麦穗是为了什么?

 时间(环境):“月残星疏的清晨”到“月亮又回到天边” ——从早到晚(辛勤)

 动作:“挎”“拣”(拼命)

 内心:“遐想”“想”“痴想”“想象”“梦”——兴奋、喜悦,充满憧憬

 收获:“装满篮子”“或许能拣上一斗”

 目的:“卖”“攒”“扯”“买”“剪”“缝”“绣”“装”——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

 板书:

 姑娘们——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美丽的梦

 2.阅读第三部分,解读“我”的“拣麦穗”

 (1)指一名同学朗读第1-8节,其他同学思考:

 “我”和姑娘们的“拣麦穗”相比,有什么不同?

 动作:“歪歪趔趔”“跟在姐姐们的身后”“跌跤”“追赶蚂蚱和蝴蝶”

 收获:“少有拣满一篮子的时候”“稀稀拉拉几个麦穗”

 目的:“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板书:

 大雁——“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天真(纯真)的梦

 (2)指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我”与卖灶糖老汉的对话,结合第三部分有关内容思考:

 “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为什么想到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我”:

 天真无邪、活泼可爱,贪吃、丑陋,少人疼爱,渴求并依恋老人那像“我”母亲一样的“朴素的爱”

 卖灶糖的老汉:

 衰老、孤独、居无定所,慈祥、纯朴,疼爱着“我”这个贪吃、丑陋而少人疼爱的小女孩,给“我”依恋,让“我”体会到人与人之间那种朴素美好的爱

 (三)生生对话:探究主题,赏析手法

 姑娘们和“我”拣麦穗都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梦,而这两个梦最终都破灭了,那么,面对梦的破灭,姑娘们和“我”分别有着怎样的反应呢?

 1.阅读第二部分最后三节,思考:

 姑娘们面对梦想的破灭,有着怎样的反应?周围人又有着怎样的反应?

 姑娘们:“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不会过分地悲伤”

 ——甘于命运的安排,不再追求,不再梦想

 周围人:“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痴想”——因司空见惯而漠然、麻木

 板书(接上):

 姑娘……——梦想破灭——对农村妇女(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感伤

 2.有人说,姑娘们的“拣麦穗”是一个大背景,而“我”的“拣麦穗”是一个具体的“个案”,是对大背景的一个生动别样的“注脚”那么,“我”最终的命运会不会像姑娘们一样呢?

 (学生讨论,阐述理由)

 提示:从课文中找依据,一是要抓住姑娘们和“我”各自面对理想破灭的反应以及周围人的'反应,二是要结合文中关于烟荷包与小火柿子的描写,揣摩其用意

 思考相关问题:

 (1)烟荷包寄托了“我”的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我”常常想找到它?

 (2)作者描写小火柿子有什么用意?

 烟荷包:

 寄托“我”最初的纯真幼稚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小火柿子:

 象征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暗示“我”不会像姑娘们那样甘于命运的安排,而是永存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板书(接上):

 大雁……——梦想破灭——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

 (四)对话作者:知人论世,延伸阅读

 1.点击链接——张洁

 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爱是不能忘记的》等

 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直、纯朴的女孩“大雁”追求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在20世纪80年代文坛,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她的许多作品都是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写女性感伤、细腻的心理……”她的作品“常会通过儿童视角,抒发一种温馨、感伤而清新的感情,展现‘人性’中朴素、感人的一面”

 2.小结

 “我手写我心”,在“我”的心中,在我们的心中,爱,是不能忘记的(板书)

 五、布置作业

 1.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

 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成记叙文(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课外阅读《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附:板书设计

 姑娘: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美丽的梦——梦想破灭——对农村妇女(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感伤

 大雁:“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天真的梦——梦想“破灭”——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爱,是不能忘记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拣麦穗》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和体味作品的复杂思想感情、丰富的象征意义。

 2、探讨爱的真谛和农村姑娘的情感世界。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探究等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中所蕴含的感情。

 2、体味作品丰富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1、探讨爱的真谛。

 2、品味作者在对话描写、行为细节描写及含意丰富的语句中流露出淡淡的伤感的散文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让学生分扮三个嘉宾角色:作者张洁、“她”(作者张洁姑娘时的同伴)、“我”(姑娘时的作者)。

 2、布置学生收集作者张洁的材料,对其经历、个性、地位、职业、专长、兴趣等有所了解。

 3、引导学生研读《拣麦穗》,深入理解作品多元化主旨和象征、对比等表现手法的艺术作用,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所写所议、所思所想、所悲所悯、所爱所忧。除此之外,还应广泛阅读同题材的作者其他作品,以利全方位地解读作家作品和爱的真谛。

 4、在现场直播前还应做好以下三项工作:选择理想的主持人;由主持人与问题提出者一起详细分析要解决的问题;提前几天将问题通知嘉宾、观众,以使大家对问题有较充分的准备,开阔解题思路,理解问题实质;根据《拣麦穗》的内容,制作电脑课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多媒体展示:

 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

 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

 留下了烙印

 ——北岛《触电》

 以为忘却的东西,原来一直潜藏在心灵的某个角落,像潮水一样涌来;一位了无痕迹的童年,却鲜活在我们的眼前;每个拣麦穗的少年,都依恋着田野和早期的岁月。因为那里不仅有艰难困苦,也有歌声欢笑;不仅有心的春播,也有爱的秋收;不仅有单纯、稚嫩,也有思索、审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艺术人生”栏目走去《拣麦穗》。

 二、现场直播:

 1、节目主持人闪亮登场,宣布节目主题(放映幻灯片),逐一介绍到场嘉宾。

 2、放映电脑课件。

 3、由作者张洁介绍《拣麦穗》的创作经历和创作意图,要点如下:

 我近来的写作越来越注重去捕捉、度量一种心态,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绪或情感环境,而这样一种情感或心态,由于其包含的深重的歧义性,往往只会随着叙述的展开而变得更加浓烈、更加不可排遣。因此创作这篇的冲动正是来自于那难以排遣的忧伤。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对所爱的人或某种抽象之物的丧失而感到悲哀,可能会同时带来伤悼和忧郁。几十年来,有一种哀伤刻骨铭心,不可驱逐,使我所感到的惆怅和不安,这种不安源于我曾经的生活世界里依恋过一个饱经风霜的卖灶糖的老汉,可惜他在我长大成人的时候“老去了”。为了我们这一老一少之间的缕缕温情,我不能不随着笔去重新把那一段往昔的时间和空间经历一遍,捕捉作为成人世界反照的儿童记忆,去寻找失落了的理想,去呼唤朴实、真诚的爱,去召回世间纯洁的人性美。

 拣麦穗需要分散开来,大部分时间里拣麦穗的少年是孤单的。我行走在田野中,也是行走在孤独里。孤独的风景有一种催化作用,我的情感和思想——把多年来麦子所积攒起来的钱所扯上的花布、缝秀好的衣物,装进包裹里,嫁一个理想的男人——破土抽芽,在风里,在阳光下,变绿,长高。可惜出嫁的那天突然发祥那些幻想全都变了味。论理,人需要物质的获取,但更需要拥有精神自由,这样才能更好地生活,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和创造美好的人生之路。然而那时农村的实际情形是艰苦的、困窘的、冷漠的。百般无奈之下,还得顺从地嫁出去,没有他人的同情和关心,甚至连自己也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幻想一个,美梦一场,咳!

 4、嘉宾与观众互动:

 (1)观众向嘉宾提问。(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感到困惑,通过搜集整理进行对话。)

 A、作品种的“她”与“我”在美梦破灭之后各持怎样的态度?(请“她”、“我”回答)

 提示:搜寻信息,可从作品中找出依据。

 作品中的“她”梦幻般的期待被活生生地打断之后,“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用一种原始的勇气与无知的韧性去接受残酷的现实。

 作品中的“我”在得知疼爱自己的卖灶糖的老汉死去的消息之后,“哭得很伤心”,“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伤悼之余,还有对爱的渴望和珍惜。

 B、“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我”常常要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提示:“烟荷包”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一种纯真的感情,作者在卖灶糖的老汉去世后一直在追求着这种真爱,追寻着失落的梦。

 C、你认为这种感情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吗?

 多媒体显示资料:前段时间报纸报道了一则新闻。马路上一位老婆婆被一辆出租车所撞,肇事司机迅速逃逸。一位男子自告奋勇要送老婆婆去医院,想请路人留下个联络方式证明事情经过,谁知路人无人肯签。后来男子与另一不留姓名的货车司机送老婆婆到医院之后被老婆婆家属反咬一口,认定他就是肇事司机。

 主持人问:为什么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会这样?你心目中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观众与嘉宾互动交流

 提示:在现实中,村姑们幻灭的梦是生活的常态,我们经常遭遇爱的幻灭,

 但是我们对于真爱的追求从来没有中止过,虽然这种真爱可能失落过。

 (观众或嘉宾可谈谈请大家谈谈曾经感受到过的至真的情感及其对你的影响。)

 D、观众问:我总觉得作品有点像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蕴含着某种命运,您认为文中的细节“大红柿子”,它是不是有特别的意思?

 嘉宾答:的确如此。文中两次写到了“小火柿子”,同样是红得透亮,但因为前后感情的不同,而寓含了不同的象征意义。不知老汉死去之前,“我”只觉得小火柿子是风刮不下,雨也打不下,雪夜压不下的,顽强的生命个体让人感到世间或许还真有人在吟唱喜盈盈的爱的颂歌。但事实是即使小火柿子没有让人摘下来,难道它自己不会老去吗?当老到掉在地上时,结果只能是粉身碎骨。所以这是《拣麦穗》又成了一个寓言故事,它在询问人们:是选择约定俗成的人生,还是去做一个生命的越轨者,甘冒生命坠落的风险。“我”没有给你们明确的答案,但委婉地告诉世人:“我”常常想念他,常常想要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似的烟荷包。

 E、观众问:张老师(学生),这么说,您在作品中对“我”在卖灶糖的老汉死去之后的人生选择未作明确的表态。可物换星移,几十年后的今天,您内心深处该有我们确切的答案吗?

 (学生可根据开篇作家创作这部作品的意图,可推测):是选择约定俗成的人生,还是去做一个生命的越轨者,甘冒生命坠落的风险?如果在二者之中择取其一,那么会选择后者。因为当一个人“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地去爱和被爱的时候,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又有什么不值得?

 (2)嘉宾向观众提问。(嘉宾的问题,其实是在师生对话中得以启示,通过问题的设计,再让学生进行新的,更高一层的对话)

 作品中的“我对”卖灶糖的老汉由怜悯到牵挂、依恋再到伤悼、怀想,这一情感发展过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观众可以多元解读,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A、“我”的感情变化,都说明了“我”对爱的渴望、专注,并为了“爱”敢于冲破世俗的偏见,急切地期待,执著地追求。

 B、两个异性的个体之间彼此关爱,相互依恋,朴素地爱着,真诚地恋着,无论贵贱,无论长少,这就是爱的真谛。

 C、这一老一少之间确有那么一丝悠长之关爱、一丝从容之温情,但由于爱的物质条件相差悬殊,最后只能是以卖灶糖的老汉的死去而告终。这样的憧憬经不起风雨的吹打,这样的爱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爱,难怪作者在结尾这样写道:“可是,它(荷包)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是的,“我”的幻想“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

 三、播放音乐。

 主持人总结:拣麦穗这种人类行为有一种古老的意味,使人想起原始人类,想起古代诗篇。他们知道,唐代的人,汉代的人,甚至更久远朝代的人都这样在田野上走过,寻觅过、希望过、沉思过、孤独过、爱恋过,也怨恨过,就这样,一代一代地走过去,走到今天,走到我们这一代,今后的人们还要在田野上走下去,直到永恒……

  布置作业:

 1、张洁的长篇纪实作品《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已改编成一部电影。倘若有人要把《拣麦穗》搬上银幕,你会如何导演?把这篇作品改写成一部剧本,并为该剧谱写一首主题歌。

 2、阅读张洁的散文,比较分析张洁的创作风格。

  资料集萃:

 张洁(1937~)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翌年加入中国作协。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

推荐
© 2024 春风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