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38年,宋金议和已成定局,高宗向金称臣,李纲虽已离职但仍坚决反对。元干为此创作了《虞美人》“曳杖危楼去”,表达支持之意,此词被誉为芦川词中的压卷之作。数十年后,韩淲在一次酒席上因人提及元干的词,深感其壮志,便仿其韵律,写下这首词。据《瀛奎律髓》记载,韩淲在嘉定初年已退休,不仕于朝。这首词创作于他退隐上饶时期,距元干作词已有五十多年。
词的开篇“万事佯休去”,饱含深沉的感慨,表面看似放下,实则难以割舍。南宋国势衰微,是词人心头无法回避的现实。“漫栖迟、灵山起雾,玉溪流渚”,描绘了他寓居的上饶山水,暗含忧国之情。词人感叹“击楫凄凉千古意,怅怏衣冠南渡”,借祖逖击楫的典故,表达对靖康南渡和北伐遗愿未能实现的遗憾,对李纲等元老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接下来,词人痛心疾首,揭露朝廷卖国行径,将人民的膏血献给金虏。他深感南宋志士报国无门,如同“天关九虎寻无路”,讽刺朝廷的无能和怯懦。词作情感由悲愤转为激昂,呼吁复兴河山,如“吴蜀江山元自好,形势何能尽语”,展现词人对国家复兴的深思熟虑和对战略优势的洞见。
然而,现实的无奈让词人只能“割舍了,对君举”,借酒浇愁。整首词情感起伏,从屈辱到豪情,再到沉痛的结束,充分体现了韩淲“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的胸怀。他出身名门,虽隐居但仍关心国家,其词作充分体现了爱国精神,与张元干的词相互辉映,成为南宋词史上的佳话。
扩展资料
公元1138年(宋绍兴八年),宋金议和已成定局,高宗向金拜表称臣,李纲时已罢职,上书坚决反对,元干乃赋《虞美人》“曳杖危楼去”一词寄之,表示极力支持。其词慷慨悲壮,乃芦川词压卷之作。数十年后,韩淲于酒席上因有人举其词,感其壮,遂步其原韵,挥笔写成此词。据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二云:淲于“嘉定初,即休官不仕”。审词情,词作于休官退居上饶(今属江西)之时。距元干作词那年,已相隔50余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