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憎恶”一词,其含义指向强烈的负面情绪,即对某人或某事持有深深的厌恶和反感。在古代文献中,如汉代荀悦的《汉纪·高祖纪三》中提到,雍齿是汉高祖最为憎恶的人物,这表明憎恶的使用早在古代就被用来表达强烈的不喜。唐代谷神子的《博异志·张遵言》里,描述了令人畏惧的夜叉形象,它们丑陋可憎,动作狂暴,进一步展示了憎恶的直观描绘。
憎恶并非单指对某人的讨厌,也有对事物的反感。比如“憎而知其善”,出自《礼记·曲礼》,意味着即使对某人有厌恶之情,也能认识到他们的优点。再如《国语·晋语》中的“盗憎主人”,意味着盗贼虽然对主人有所不满,但仍能体现出他们对主人一定程度的归属感和反感。
在历史记载中,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提到的“秦甚憎齐”,揭示了国家之间因利益冲突而产生的强烈憎恨。鲁迅在《书信集·致徐懋庸》中,明确表达了他对某些人的厌恶,他们以鞭子惩罚他人,这种行为令人不齿。
总的来说,“憎恶”是一个涵盖广泛,含义深刻的词汇,它可以表达对人或事的极端不满和排斥,体现了个体情绪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扩展资料
憎恶:憎恨,厌恶。《荀子·大略》:“故塞而避所短,移而从所仕,疏知而不法,察辨而操僻,勇果而亡礼,君子之所憎恶也。”另外也有游戏《魔兽争霸》中的憎恶兵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