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思想评价-生活常识-春风百科
> 生活常识 > 列表
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思想评价
时间:2024-12-23 19:27:55
答案

 穷人》——深化了“小人物”主题的力作

 《穷人》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八二一——一八八一)发表于一八四六年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曾博得别林斯基的赞赏,被他称之为“社会小说的第一次尝试”。

 有意识地描写社会下层人物和日常生活习俗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现实主义要求作家反映客观现实,特别注重描绘社会的黑暗现象,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或揭露性。俄国“自然派”作家则正式提出了写“小人物”的口号,他们在作品中描述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的痛苦,使文艺成为“社会的一面忠实的镜子”,普希金所著《驿站长》中的萨姆松·维林和果戈理所著《外套》中的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就是典型的“小人物”形象。比起这些作品,《穷人》则深化了“小人物”主题,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首先,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描写、同情“小人物”的悲惨遭遇,还刻画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赞美他们的高尚情操。作品中的男主人公马卡尔·杰武什金是个上了岁数、其貌不扬、受着人和物两个世界控制的小官吏,一直为逃避世俗讥讽的目光而离群索居,过着没有欢乐的无聊生活;在得知女主人公瓦连卡遭遇不幸、成为无人关爱的孤儿之后,他卖掉自己的衣服,为她治病;他放弃了较好的居住条件,迁至瓦连卡所住的院落,因囊中羞涩只能在厨房的隔断后面安下自己的小窝,担负起庇护瓦连卡、使她免遭恶人欺凌的责任。虽然他的生活十分拮据,整天为茶叶、糖、面包、靴子而操心,有时甚至食不裹腹,但他还节省下必不可少的开支接济瓦连卡,给她买糖果、内衣、鲜花,带她外出游玩、看戏,处于极度贫困中的他表现出非凡的慷慨。虽然他依然处于屈辱的地位,照样被同僚嘲笑、歧视,因而在办公室内总是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但是在他的生活中开始有了阳光,有了生气,他认为照顾瓦连卡的这种“父亲般的友善之情使他的精神得以振奋”,让他过上了“美好的日子,有了奔头”。他和瓦连卡相互支撑,坦诚交流对周围事物的看法,感悟人生。他们热爱阳光,热爱大自然,向往着美好的生活。作者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执着地要在“小”人物的身上挖掘出“大”的东西,即尽管他们穷苦,地位卑微,物质十分匮乏,但他们却有着丰富的精神财富。

 其次,在《穷人》中,马卡尔·杰武什金和萨姆松·维林、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一样,一直是个小官吏,处于已经形成固定格局的、静态的社会生活之中,但是女主人公瓦连卡的情况并非如此。瓦连卡的父亲曾是外省某公爵大庄园的管家,因而瓦连卡在清新、自由的田园风光中度过“默默无闻、安详而幸福的、美好的童年时光。然而,好景不长:公爵死后,其继承人辞退了瓦连卡的父亲,他们只得举家迁至冷漠无情、阴森而“不怀好意”的彼得堡,从此家里失去了欢乐,“妈妈整日饮泣吞声,而父亲总是怒气冲冲”。因业务不顺手而债台高筑的父亲经不住操劳、忧虑和挫折,一病不起,溘然离世,当时瓦连卡只有十四岁。父亲死后,瓦连卡和母亲孤苦无依。以拉皮条为生计的远房亲戚安娜·费奥多罗夫娜居心叵测,用花言巧语将母女俩骗回家中,指望侵吞她们实际上根本没有的遗产。希望落空之后,她在母女俩身上打主意,百般欺凌、侮辱不肯就范的瓦连卡的母亲,致使她忧郁而死。成为孤儿的瓦连卡为逃避对她怀有邪念的地主贝科夫,离开了安娜、费奥多罗夫娜的家,贫病交加,艰难度日。正是这种生活的剧变使瓦连卡陷入都市贫民的处境,与穷苦的小官吏马卡尔·杰武什金和女仆费奥多拉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并亲身体验贫苦生活,用贫苦人的眼光看待生活,看待社会。作者处于动荡不安的时代,他本人的生活也曾极不安定,大起大落的经历使他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因而他想通过瓦连卡这个人物的命运描绘出生活的动荡,表现出俄国的社会生活处于变动之中,而社会的变动不仅会引起人们的心理和性格的变化,而且会引起他们社会本质的改变。这种创作手法比起对人物特征只作静止、固定的道德分析和社会类型的分析已经有所发展。

 2005-12-26 09:27 回复

 61.183.233.* 2楼

 《穷人》区别于《驿站长》、《外套》这类“小人物”主题作品的第三个特点在于它不是仅仅描写某一个“小人物”的凄惨命运,而是通过男女主人公目睹的生活状况,勾勒出到处是出自灵魂深处的呻吟、呼喊和嘶叫的都市平民阶层社会悲剧的方方面面:被当做“破抹布”、终日饱受折磨的女仆捷列扎,瓦连卡的表姐萨莎,流浪街头的乞丐,为寻找谋生手段四处奔波、内心又愁苦不堪、最终英年早逝的大学生等等。在这群人中间,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是马卡尔· 杰武什金的邻居戈尔什科夫。戈尔什科夫原是一名官员,因受不法商人陷害,蒙受了不白之冤,以“诈骗罪”为由被开除了公职。从此,他不仅失去了生活来源,而且在耻辱的阴影中苟且偷生,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苦度时光。在期盼法院还他清白的日子里,他的妻子病重,孩子饿死,全家面临绝境;而在洗清罪名、重新获得财产之后他则因受刺激太深而发疯死去,其悲惨遭遇不由得令人唏嘘。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穷人虽然过着苦不堪言的平庸生活,但却保持着高尚的情操,在发出令人心碎的哀鸣之时,始终维护着人的尊严。马卡尔·杰武什金既不贪求功名利禄,也从不耍阴谋诡计;他品行端正,工作尽职,用劳动挣得自己的一块“普普通通的面包”,珍视公民的美德。大学生波克罗夫斯基心地善良,酷爱读书。被革职的戈尔什科夫视名誉重于金钱,而几位女性则不向权势低头,尽力维护自己高尚的道德观念。在那个“穷人连一块破抹布都不如”的社会环境中,小人物不可能得到别人一丝一毫的尊重;然而,穷人也是人,他们有自己的心情,自己的羞耻感,自己的宿愿,自己的尊严。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维护穷人的尊严。

 在《穷人》中,作者不仅提供了“穷人”群体的典型特征,而且也描绘了与这个群体相对立的那个圈子的各个方面:冷酷的放高利贷者马尔科夫,不务正业却过着锦衣玉食日子的安娜·费奥多罗夫娜,道德败坏的地主贝科夫,势利的女房东,还有纠缠瓦连卡的小无赖和老恶棍等等。特别是通过男主人公所阐述的在丰坦河街和豌豆街上的所见所闻,作者将贫富作了鲜明的对比,强调了饱食者与生计无着者之间的社会对立,具有深刻的揭露意义。虽然,当马卡尔·杰武什金在大人面前出尽洋相、受尽侮辱之后,大人动了恻隐之心,塞给他一百卢布,缓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但是这种个人的善举丝毫改变不了马卡尔·杰武什金和瓦连卡的境况,最终,瓦连卡迫于无力与命运抗争,违心地决定嫁给地主贝科夫,远离彼得堡,对更大的不幸,乃至死亡有着心理准备。这一决定彻底击垮了杰武什金的精神,在痛彻肺腑的泣诉之中,男女主人公凄苦地告别了过去贫穷、但却充满亲情的温馨岁月,陷入了更加忧郁的今天,面临着毫无希望的明天。充满悲剧气氛的结局迫使人们去思考:穷人不幸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穷人》这部作品采用了两个主人公通信的形式,这样,他们可以尽情地披露自己内心世界的点点滴滴,敞开心扉,详尽地阐述他们的所见所闻,他们的感受,他们对周围的人、周围的事的看法,在悲叹自己命运的同时,充当了作为社会现实的观察者、甚至是审判者的角色,从而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丰满。比起用第三人称,即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叙述人物悲惨命运的《驿站长》、《外套》,读者在这部作品中接触到的仿佛并不是作者的认识和体验,而是直接与主人公对话,深入到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的见解,用他们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因而备感真实。另一方面,通信的形式创造了一种条件,使得主人公能够运用符合他们的身份、文化程度、个性特点的语言、语气,而这种语言、语气又充分表现出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带有特别的亲切感和抒情的意味。

 不难看出,正是以上这些特点使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处女作《穷人》成为一部深化了俄国文学“小人物”主题的力作。

推荐
© 2024 春风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