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许多地方,人们对捕捕鱼的能手——鸬鹚有着独特的认识,常称它们为乌鬼,以区别于那种被认为是傻的鲣鸟。自古以来,人们就已开始驯养鸬鹚,利用它们的高超捕鱼技巧。在南方的水乡,渔民出航时,会带上这些经过驯化的鸬鹚,它们整齐地站在船头,脖颈上挂着防止吞咽鱼的脖套。听到主人的哨声,鸬鹚便会跃入水中,捕捉鱼群。在遇到大鱼时,它们会协同作战,有的啄眼,有的咬尾,有的叼鳍,显示出极高的配合度。捕完鱼后,主人会摘下脖套,以奖励的小鱼喂食它们,这种捕鱼方式既有趣又高效,曾在历史上盛行一时。杜甫的诗句“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就描绘了这一场景。
然而,鸬鹚的过度捕捞在近代已经减少,因为它们的食量大,野生鸬鹚每天可能消耗400克以上的鱼,这在渔业生产中造成了一定压力。在荷兰,鸬鹚的捕鱼能力曾引发了一段时间内的鱼类资源减少。事实上,鸬鹚的大量存在对生态平衡产生了影响。
除了捕鱼,鸬鹚还象征着美好的婚姻。它们成对生活,共同筑巢、孵卵和养育幼雏,这种亲密无间的合作象征着和谐的伴侣关系。在古代文学中,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人认为“雎鸠”即指鸬鹚,尽管这一说法有待考证,但鸬鹚之间的和睦相处确能象征美好的婚姻寓意。
另外,鸬鹚还与一种疾病相关,名为鸬鹚瘟,是由于体虚和时气侵袭,导致头面部肿胀发热的病症。古代医书对此病有详细记载,体现了它们在文化中的多元角色。
扩展资料
鸬鹚,也叫水老鸦、鱼鹰。是鹈形目鸬鹚科的1属,有30种。鸟类。身体比鸭狭长,体羽为金属黑色,善潜水捕鱼,飞行时直线前进。中国南方多饲养来帮助捕鱼。除南北极外,几乎遍布全球。该鸟可驯养捕鱼,我国古代就已驯养利、用,为常见的笼养和散养鸟类。野生鸬鹚分布于全国各地,繁殖于东北、内蒙古、青海湖及新疆西部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