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南部新奥尔良,与非裔黑人的文化密切相关。它以其大段即兴演奏为特点,吸引了众多白人音乐家的参与,将古典音乐的元素融入其中,丰富了这种新兴的音乐类型。爵士乐在1920年代开始在美国和欧洲推广,成为当时的主要流行音乐。1930年代,大乐队风格的爵士乐达到鼎盛,如艾灵顿公爵和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等著名音乐家成为这种风格的代名词。
爵士乐在1920年代是襁褓期,而到1930年代,摇摆乐开始流行,成为以伴舞为主要职能的爵士乐。其代表人物是班尼-古德曼。
1940年代,爵士乐追求高超的以和弦演奏为基础的即兴演奏,即波普乐,使爵士乐脱离了流行音乐和跳舞音乐,将其提升到更高的艺术层次。查理-帕克和“晕眩”吉莱斯皮是波普乐的代表人物。
1950年代,冷爵士以迈尔斯-戴维斯和比尔-埃文思为代表,沉静、舒缓、清凉。
1960年代,硬波普是对冷爵士的一种疏离,但风格更为粗糙,节奏更强。亚特-布雷基和他的“爵士信使”乐队是硬波普的代表。
1960年代,爵士乐开始与摇滚乐等其他音乐风格融合,形成了融合爵士乐。
爵士乐的发展至今,仍不断探索更立体的思维空间,变化出更多姿多彩的面貌。
爵士乐作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电影中,爵士乐经常被用来营造氛围,如《当哈利遇上莎莉》、《落跑新娘》、《变脸》、《Dark City》、《骇客任务》、《007》、《碟中谍》等电影中都有爵士乐的出现。
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中,耐特-金-科尔(Nat King Cole)的三首歌,使许多人第一次接触到了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爵士歌王,并带我们回到了1960年代的香港。
《天才雷普利》中的《My Funny Valentine》是由马特-达蒙、裘德-洛和盖-贝克领衔的四重奏乐团共同演绎的经典作品。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于1986年导演的影片《鸟》,由于其诚挚地再现了伟大的爵士乐手查理-帕克的爵士生活,而被许多爵士乐迷称誉为上世纪最伟大的爵士电影之一。
爵士乐与摇滚乐相比,爵士乐更内敛,不那么直接,也不那么严肃,它在无章可循的音符中表达着背后或隐或现,无以名状的情感。爵士乐的这种特性吸引了众多乐迷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