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思巴文,一种由八思巴所创制的拼音文字,共有41个字母,源于古藏文字母,字数仅有千余。此文字自至元六年颁行全国后,却遭遇推广阻力,主要缘于字形难辨及地方使用时模仿汉字篆书的写法,加剧了识别难度。尽管元廷曾多次下令用八思巴文“译写一切文字”,民间仍普遍使用汉字,故八思巴文主要应用于官方文件。元代纸币流通,铸钱以汉文为主,但也铸造了少量八思巴文钱币,如“至元通宝”、“元贞通宝”、“大德通宝”等。
八思巴文的最后使用记录是在1352年,尽管在后期仍偶尔被用于印章和寺庙碑文的装饰,以及一些蒙古企业名称。在元末顺帝至正年间铸制的“至正通宝”大小钱中,部分背面刻有八思巴文的地支纪年,有的则为八思巴文和汉文的对照纪值数字。此外,还有一种面为“贰拾伍文”,背刻“权”字的铅质权钞样钱,若确有此钱,则属罕见珍品。在元代流通的“宝钞”上,也可见到八思巴文字。
随着蒙元帝国的覆灭,八思巴文逐渐废弃,成为“死文字”。然而,今天仍能在各种八思巴文钱币及其他元代文物上见到它。对于八思巴其人,历史应给予公正评价,因为他在促进西藏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推动汉藏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扩展资料
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时期由“国师”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新字,世称“八思巴蒙古新字”。八思巴文是古代的“国际音标”和“世界语”,它的创制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蒙古社会的文明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