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武帮先生系揭西县河婆镇北坑村人。他6岁时,父亲仙逝异邦,他们姐弟5人靠寡母拉扯度日。12岁那年,因生活无着,母亲便变卖了家产,带着他们兄弟姐妹到东南亚谋生。在异国他乡,他们母子勒紧裤带,垦荒种菜,仍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后来,张武帮先生在一家杂货店当店员,一边做工,一边学本领。经过一年的磨练和积蓄,他就自立门户,做起粮油生意来。在十几年中,他的生意四起四落,后经友人的指点,创办养殖场,才逐步走上发达之路。
张先生临近不惑之年,在马来西亚创办了首个养鸡场,养鸡生蛋供应市场。从此,他的事业一跃而起,扶摇直上。接着,他又审时度势,抓住机会,相继办起了钢铁厂,百叶窗厂,并大搞房地产开发,很快成为当地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家。1982年后,又在香港办起了经营房地产为主的吉成有限公司,他亲自出任董事长兼经理。他经常奔波于马六甲与香港之间,使生意门路越拓越宽,业绩越创越大,经几十年的拼搏,才逐步开创了今日兴旺发达的基业。 张武帮先生侨居海外已达69个年头,但他身居异国,心系故里,热情支持家乡建设。
故园改革开放以来,他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感到兴奋不已,决心为改变家乡面貌作贡献。1983年以来,他先后捐资30062万元,兴建了北新小学、张武帮中学、乐景小学、乡肚成和学校、成和文博大楼、大同医院成和楼和玉翠楼、以及月山引水工程、乐齐水力发电站、良田古石大桥、五云彭作转教学楼、坪上员西小学、上砂新岭小学、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河婆中学敬师堂、河婆镇新村幼儿园、客潭小学、新东小学、西田中学、成和故居等39项工程,为家乡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水利水电、交通道路等福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加快家乡脱贫致富步伐,改变家乡面貌立下了汗马功劳。
兴建北坑成和故居是张先生报效家乡又一善举。北坑老寨的故居,经过多年的风雨洗刷,早已破陋不堪。为培养后代对故里的感情,加上看到整个北坑村没有一个可避风雨的公共活动场所,许多老人没有休闲的好去处,他便萌生了兴建这座优雅大楼的念头,做到一物两用,既可给自己和亲属回来省亲时居留,又可给村里老人活动和憩息。
前几年,张先生回乡省亲时,听到北坑村旱情还十分严重,多年来,群众都想开渠引水,无奈资金很缺乏,无法实现。张先生便当场答应捐资兴建这条水利。这个耗资53万多元的工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开凿了一条长4.7公里的渠道,打通了800米长的山洞,引来潺潺流水。同时,他们利用水源建了一座55千瓦的水力发电站,解决了村中照明和加工用电的难题。
地处半山腰的金坑管区古石村,因早年建水库道路被截断,全村500多人只能绕远山道行走,交通不便,村民们早就想在山溪架桥,但因工程量大,资金缺,夙愿难于实现。武帮先生闻知此事,又慷慨解囊,捐资28万多元,在高山深谷中建了一条长57米,高19米,宽6米,可通汽车的石拱大桥,使天堑变通途。
故居北坑村前道路泥泞,村民上圩十分困难,张先生便捐资把路基筑牢,路面拓宽,使这条长1000多米,人们望而生畏的小路成为康庄大道。河婆大同医院因低矮狭窄,群众看病治病诸多不便,张先生及其夫人便斥资80万元在大同医院旁边兴建了楼高7层的“成和”、“玉翠”两幢医院楼。县城广场是人们活动的场所,但缺乏亭台等配套设施,张先生便捐资兴建了一条古色古香文化长廊,两旁又建起了“福寿亭”和“敬老亭”,便人们有了游乐栖息的好去处。
1995年4月,揭西县委召开五套班子联席会议,把改建县人民医院作为群众办实事的一件大事来抓,事隔4个月,县委书记到国外举行招商会时,张武帮先生听说家乡要改建人民医院的消息时,又慷慨捐资300万元,用于改建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 人们称张先生为海外赤子楷模,除了他有一副菩萨心肠,广施善举外,还由于他高瞻远瞩,为弘扬中华文化,兴学育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揭西县文化馆、博物馆原来共挤在一个光线不足的简陋的教堂里,对文物的保护和展览以及文化活动的开展都不利。这两个馆的负责人曾为筹钱兴建新馆奔忙多年,但无法实现。1995年5月间,张先生的一个朋友把此事转告于他,他当即慨然应允捐资60万元,兴建“成和文博大楼”。如今,这座矗立在广场东面,高达五层,富丽堂皇的大楼,与他捐建的文化长廊“福寿亭”和“敬老亭”互相辉映,不但为全县文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而且使山城增添了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