疙瘩的读音:gē,da,疙的声母是g,韵母是e,音调是一声;瘩的声母是d,韵母是a,音调是轻声。
疙瘩的详细解释:
1、皮肤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
2、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面疙瘩、芥菜疙瘩、线结成疙瘩了。
3、不易解决的问题:心上的疙瘩早去掉了;解开他们俩人中间的疙瘩。
4、用于球形或块状的东西。
5、麻烦;别扭。
相关词语:
1、鸡皮疙瘩:由于受到惊吓或寒冷在人的皮肤上出现的类似鸡皮上的小疙瘩。
2、宝贝疙瘩:对心爱的人或珍贵东西的昵称。
3、树疙瘩:树木砍伐后留下的根部。如:他赶车上山去刨树疙瘩。
4、疙里疙瘩:亦作"疙疙瘩瘩";粗糙﹐不平滑;不流畅;不顺利。
5、在东北话中指一片区域,地方的意思,如:俺们那疙瘩很热。意为我所在的那个地方很热。
6、老疙瘩:方言:最小的儿子或女儿。
7、面疙瘩:小块面团,通常和肉片或蔬菜共同烹煮。
扩展资料
面食疙瘩:民国初年,母女俩开了个饭铺,取名“广福馆。”由于本小利微,饭菜平常,生意很不景气。有一天,只合了十斤饴烙面,卖了一天,临到关门时还剩下了五、六斤。母女俩正发愁,忽然想起了一个主意。
她放平案板,把剩余的饴烙面拿过来重新揉过,然后揪成比疙瘩骰子略大一点的小疙瘩,下到开水锅中煮熟,捞出后摊在阴凉处。当晚,母女俩就用这些熟面疙瘩加了些青菜炒着吃,没想到口味特别好。她们边吃边商量,决定在原经营品种的基础上再添上这道新的面食,起名叫“炒疙瘩”。
第二天,由于“炒疙瘩”味道香鲜,价格便宜,新老主顾都来争相品尝。五、六斤面疙瘩,只一会儿功夫就卖光了。
炒疙瘩问世以后,最初来吃的大多是劳动人民。后来由于越做越好,越卖越有名,许多社会名流也慕名而来,一尝为快。从此,别开生面的炒疙瘩,以它独特的风格为中国面食增添了新的花样,一直受到人民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