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和狄仁杰应该算是影视剧中古代办案界的明星人物,而且还是实力派,办案如神,不畏权贵又清正廉洁,因此备受推崇,但提起他们的家庭,则不管是历史记载还是传说演义,都是极少出现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后代。实际上狄仁杰的后代还是比较正常的,生有三个儿子,只有幼子官声正好和其父相反,在魏州为官的时候被百姓痛恨,以至于百姓们毁掉了曾因感念狄仁杰而为其立的生祠,有子如此是狄仁杰万万没有想到的。
而包拯则在子嗣一事上比较艰难,1058年,时年六十岁的包拯对宋仁宗提及东宫虚位的问题,宋仁宗马上敏感的问包拯中意谁,包拯在回答宋仁宗问题是有这么一句话是:“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六十岁的包拯没有儿子,这算是包拯的一个痛处,当然他并非真的没有一个儿子,而是长子已经去世,而次子刚刚出生,他根本都还不知道。
包拯六十五岁去世,这个年纪实际上已经算得上是长寿,但他一生却只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这对于现在的人来说确实已经算是多的了,但在那个年代还属于不算多,尤其是包拯原先实际上只有一个儿子,还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唯一的孙子也在几年后夭折,相当于包拯已经无后,只有一个过继来的族孙。
不过,人生有时候就是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包拯在六十岁的时候,竟然老来得子,就是这个儿子让包家继续开枝散叶,这其中的故事还真的的曲折离奇。
包拯的原配李氏早卒,接着续娶了董氏,1033年,三十五岁的包拯迎来了第一个儿子,即包繶,包繶又娶妻崔氏,生下了包文辅。但紧接着,包繶就英年早逝,而包文辅也在五岁的时候夭折。包繶这一支算是断了,包拯和董氏比较开明,曾劝说崔氏改嫁,毕竟那时候的崔氏还不到二十五岁,还有大好的年华等着她,但是崔氏执意不肯改嫁,可以说崔氏是包家的福星,她虽然自身的遭遇比较凄惨,但是她却待在包家,没有让包拯和董氏变成孤家寡人。
包文辅夭折的时候,包拯已经年近六十,基本不可能再有孩子,但包家不能就此断了香火,于是,包拯的一个族孙被过继到包繶和崔氏名下,由崔氏来抚养,延续包家的香火,他就是包永年。但或许就是天意,六十岁的包拯竟又有了一个亲生儿子。
包拯有一个滕妾孙氏,不知道什么原因被包拯遣送回家,但好巧不巧的是,孙氏回家的时候已经怀有身孕,这件事情被崔氏知道后,她数次到孙家安抚孙氏,让孙氏放心生下孩子,然后就有了包拯的次子包绶。包绶生下来之后被崔氏抱回自己房中亲自抚养。
崔氏非常细心,也很聪明,她并没有第一时间告诉包拯,那样很可能会激怒包拯,毕竟孙氏是被遣送回家的,包拯肯定脸上挂不住不愿意承认孩子,所以,崔氏亲自抚养,只等到包拯六十岁大寿的时候抱出来。包拯知道自己老来得子,又看到孩子是那么的可爱,几乎没有考虑的就接纳了这个孩子,但是孙氏是不可能被接回来的。所以包绶一直都是被长嫂当做儿子抚养长大的,包括后来包绶娶的两任妻子,都是崔氏细心的安排,崔氏更是在包绶婚后将其亲生母亲寻找到并接了过来和包绶团聚。
1062年,包拯去世的时候,包绶年仅五岁。宋仁宗感念包拯的功绩,遂将五岁的包绶封为太长寺太祝,三年后,包绶又升任大理评事,足见朝廷对包绶的重视。更难得是,包绶并没有在这样的重视下长歪,反而在崔氏的教导下勤奋好学、严以律己,更是在后来为官后非常的清正廉洁。
不过,包绶也并不长寿,在四十七岁那年到潭州赴任的时候病逝在路上,包绶为官多年,却并没有什么积蓄,以至于他死后,灵柩都无法运回家乡。包绶有六个孩子,四子二女,其中二子二女都夭折了,只有两个儿子后来成家立业。在这个时候,两个儿子才攒够钱让他们的父亲回了家乡。
世事无常又总是出人意料,包拯也没有想到,包家的香火竟是由被自己遣送回家的滕妾来延续,她虽是丫鬟出身,却是包家的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