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发之年通常指的是15岁。在这个年龄,男孩会将原先的总角发型解散,重新束成发髻,标志着已经成为成童。在古代中国,束发通常是进入大学的年龄标志。在清朝以前,汉族男孩到了15岁会束发为髻,这一时期也被视为可以进入大学接受教育的年龄。《大戴礼记·保傅》中提到:“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意味着15岁的男孩应当开始学习更高级的艺术和道德规范。
在古代,束发之年的男孩被认为是已经长大,不再仅仅是孩童,应该开始学习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中同样记载:“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这表明15岁的男孩已经到了成童的年龄,应当进入大学学习。
在中国古代,男子到了20岁会举行“冠礼”,即加冠,标志着他们已经成年,可以开始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包括从业、从政或担任官职。古人常常在儿童时期就订立婚约,约定男子到了18岁或20岁,女子到了15岁或16岁时结婚。
剪发在古代汉族人民的人生礼仪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最重要的是男子的“冠礼”和女子的“笄礼”。在清代以前,汉族男女都会留全发。婴儿在出生三个月后,会根据黄道吉日剪发,只保留两小撮头发,男孩的头发留在左右两边,类似牛头状;女孩的头发则一前一后,类似马首状,称为“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