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中国迎来传统的中秋佳节。这个时节正值秋季中期,因而得名中秋。在中国农历中,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细分为孟、仲、季三个时期,故中秋也称作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圆润明亮,胜过其他月份的满月,因而又有“月夕”、“八月节”的美称。当晚,人们仰望那如玉如盘的皎洁明月,期盼着家人的团聚。异乡的游子们也在这美丽的夜晚,寄托着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中秋因此又称作“团圆节”。
2、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古籍《周礼》中,最早出现了“中秋”一词。到了魏晋时期,有关于中秋夜晚与身边的人微服泛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被定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中记载了“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在宋朝开始盛行,到了明清时期,已成为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与元旦齐名,是我国第二大传统节日。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位于秋季中间,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作“仲秋”,而八月十五正处于“仲秋”之中,因此称为“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如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故有“八月节”、“八月半”之称;因其主要活动围绕“月”进行,故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故又名“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3、关于中秋节的由来,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在古代齐国,有一位名叫无盐的丑女,她幼年时曾虔诚地拜月。长大后,她因超群的品德被选入宫中,但并未受到皇帝的宠爱。某年的八月十五赏月之夜,皇帝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非凡,于是封她为皇后。从此,中秋拜月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月亮中的嫦娥以美貌著称,因此少女们拜月,希望拥有“貌似嫦娥,面如皓月”的容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