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童谣 信息来源:土家网友
“啄木官,啄树巅,啄个鲤鱼二斤半。娘要吃,儿要看,老子留起过月半。”这首土家童谣生动而传神地再现了家常的细微,充满了鲜明的生活气息。在土家村寨,到处都飘逸着这样清脆的童谣,让人总是感受到一种春的明媚和生机。
童谣,像一线流泉,荡漾着轻灵活泼的旋律,导引着、滋润着孩子们,让他们的心地蓬勃起葱郁的绿意和烂漫的花色。
孩子们自从娘胎里出来,父母们就给备好了一首首童谣。在襁褓中时,有简短的摇篮曲。“我的小宝贝,睡吧快快睡,你莫哭,快长大,我的小宝贝”,伴以“哟嗯”之类的喉音和鼻音。哭闹的孩子在这低低的吟哦中,在这轻柔的春风中,会缓缓的走入梦乡。到孩子牙牙学语时,就会换上新的内容。
为让孩子从小懂得廉耻,大人会教孩子《虫虫儿飞》:“打板板,逗虫虫儿,虫虫儿飞,飞到嘎儿(外公)去。嘎儿不赶狗,咬到虫虫儿的手;嘎儿不杀鸡,虫虫儿不回去;嘎儿不打蛋,虫虫儿不吃饭;嘎儿不杀鹅,虫虫儿不过河。”(土家把孩子名字叫得贱,喊成“虫虫儿”)。在唱的同时手把手地教孩子做虫虫飞的动作。唱完后,又会用手指点点孩子的左右脸,刮一下孩子的鼻子,“这儿也丑,那儿也丑,鼻子刮猪油。”意思是好吃是丢脸的,虫虫儿可不能这样。
勤劳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土家人的传统美德,“三岁看大,八岁看老”,大人会教些勤劳的童谣。《卖豆腐》道:“一颗豆子圆又圆,推成豆腐卖成钱,别人讲我生意小,小小生意赚大钱。”为让孩子自小懂得亲疏,教孩子《推磨》:“推磨拐磨,推的粑粑白不过。推粑粑,接嘎嘎,嘎嘎不吃娃娃的酸粑粑;推豆腐,接舅舅,舅舅不吃娃娃的酸豆腐;推合渣,接姨妈,姨妈不吃娃娃的酸合渣……”
夏日的夜晚,一家人出来在月亮地里歇凉,有夜火虫(萤火虫)举着火把飞来,母亲会以夜火虫打头,以“一问一答”的联句方式,考考孩子的记忆力:“夜火虫,夜夜来,嘎婆接你吃茶来。什么茶?豆茶。什么豆?黄豆。什么黄?朱砂黄……”
不知不觉中,孩子就大了,可以自己从吊脚楼、从院子里走出,去到孩子们集中的地方玩耍。遇有星月的夜晚,孩子们常玩到半夜。他们一边唱着歌谣一边做着游戏。
好多的孩子席地坐成一长排,由一个孩子分发想象中的果子,孩子们一齐唱道:“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着留一个。”孩子们于游戏中知道,有了好吃的食物,必得想到不在场的他人。
如果只是不多的几个孩子,可以玩《一二三四五》这样的练习数数歌谣和游戏。孩子们一边念“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一边用指头点数。更多的歌谣、游戏则是对生产、生活场景的描述和再现。
如模仿农人上山坡的《金燕排》,孩子们从高到矮手牵手结成两排,一齐唱着“金燕儿排,银燕儿排,唢呐儿唢呐儿穿草鞋。金上坡,银上坡,燕儿燕儿上陡坡”的调子,唱完后排头的两人将牵着的手高举,形成门,让孩子们从尾到头地一一穿过,活脱脱一幅爬山时情景。
如描绘土家早起劳作的《大月亮,小月亮》:“大月亮,小月亮,哥哥起来做篾匠,嫂嫂起来舂糯米,婆婆起来簸簸箕。”反映嫁女情景的《甘蔗梗儿》:“甘蔗梗儿,蜜蜜儿甜。花花轿,到门前。爹哭三声背上轿,娘哭三声锁轿门,哥哥哭声亲妹妹,嫂子哭的假人情。”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了生活的本真状态。孩子们于歌谣和游戏中,走近生产和生活的图景,也逐渐地走向身体和心理的成熟。
还有纯粹只是谐趣的童谣。有对人的善意笑谑,如《姑娘怪》:“姑娘怪,打草鞋。今天打,明天卖。卖不脱,甩下河”;《黄牯撒尿》:“一哭一笑,黄牯撒尿。撞到两个猪尿泡,捡起飞跑”,就是对性情古怪和神情易变的轻嘲。还有一部分,则是“颠倒歌”,即故意违背生活常识,颠倒过来说,以达到增添趣味的目的。
如《抓强盗》:“十五晚上大月亮,强盗出来偷米汤。聋子听到脚步响,瞎子看到进厨房,哑巴大声喊帮忙,跛子一步跨过墙,断手抓住头发看,原来是个花和尚。”又如《扯谎》:“灯笼果,滚上坡,三岁孩子会唱歌。去时看见羊生蛋,回来看到马长角。刺包弄里鱼生籽,激水滩头鸟做窝,四两棉花沉下水,一副石磨游过河。”这类童谣给人的是一种焕然一新和轻松愉快,它们不需要配以动作,只是口耳相传而已,也不用特定的场合。
童谣,就这样陪伴着孩子们,以自己所携带的历史、文化、科技信息、民族精神,通过灵巧、活泼、风趣、温馨和别致的形式,给他们以最初的启蒙:启迪心智,开阔眼界,训练表达,培育情感,在他们的视听和心灵中泛起永不消逝的莺歌燕语,让他们岁月如歌,心灵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