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列出老子孔子和墨子的哲学思想-知识大全-春风百科
> 知识大全 > 列表
分别列出老子孔子和墨子的哲学思想
时间:2024-12-23 19:38:21
答案

墨子的哲学思想分为宇宙论、人生观、知识论、道德观,是从宗教思想演绎出来的,也是墨子学术思想的特质。

(一)宇宙论

墨子是主张功利主义的力行家,对於宇宙本体论未多谈,因为墨子主张实用,故墨子对於宇宙的看法也颇合乎科学条例;大致上宇宙观分为四部份:

1、宇宙的一元说:墨子主张宇宙天地万物共为一体,合空间及天地万物视为一体。

2、空间时间说:此见解已经发达的科学眼光来看,是很进步的学问,时间上概括过去、现在、未来,空间时间就是宇宙,一旦违离,变不成宇宙,物体再空间上的迁移必经过一定的时间,而墨子亦主张宇宙一切是空而不实,仅赖个人的感官印象。

3、论矛盾与物质不灭定律:墨子认为宇宙的进化是一种矛盾现象,墨子所讲的矛盾辩证式的,整各宇宙万物依照「正反合」的法则而发展。

4、论宇宙之运化:墨子认为宇宙是活的、是动的、是不断运转的,对於天地万物的生存并化,亦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墨子认为「始」是宇宙运化的开始。墨子的宇宙观亦可用「天」字概括一切,因墨子是宗教家,故不离天,虽尊天却不相信命运,把宇宙万物的现象相互配合,形成一个系统,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宇即空间,宙即时间,所以宇宙万物的存在变化皆不离空间与时间。

(二)人生观

墨子人生观为淑世派,认为时代与人生不能相互契合而达到尽善尽美,但可用人为的方法谋求改善,积极奋斗的精神为其人生目标。

1、贵义

2、刻苦

3、创造

4、勤勉

5、救世

老子的道之思想

一、道的诠释方法与系统

老子道的诠释方法,可分为发生程序与逻辑程序。诠释的系统,又分为客观实有与主观境界。

发生程序,即认为环境的影响在先,然后才建构一套道的系统。如胡适之先生言:我述老子的哲学,先说他的政治学说。我的意思要人知道哲学思想不是悬空发生的。(1)顺这种理解方法,可导出类似徐复观先生的看法,强调老子实践关怀决定其形上主张。(2)

逻辑程序,先述道、德,要以形上意义「道德」为先,然后再叙人性与政治主张。冯友兰先生较持逻辑程序的说法。

笔者偏向认同发生程序的看法。老子处于周文疲弊的年代,对于动荡混乱的无常变化,人性疏离扭曲的异化,必有一番深刻的反思。他想在流变纷纭的现象世界中,掌握不变的本质。那不变的本质即是纯朴自然的本性,从本性的纯朴透显宇宙的奥妙,即是道。因此,道的掌握是从人性的关怀出发,人性的关怀又是周文疲弊所刺激的。

本性的纯朴透显道的奥妙,道的内涵即是无为素朴,依此展开了宇宙及存有的论述,并涉及了客观实有与主观境界的两大系统之阐释。

客观实有系统的内涵大约可分为三类:

(1) 本体或原理类,由胡适和冯友兰为开端和代表。

(2) 综合解说类,可以方东美等为代表。

(3) 贯通解释类,可以表保新为代表。

本体或原理类一道是宇宙本体,是原初物质,是绝对观念,是原理或规律者。

综合解说类一道体,是无限真实存在的实体,为一切活动之唯一范型或法式。道用,普遍在一切万物之中。道相,道之全体大用,在无界中,即用显体。道征,道之高明盛德可以具体地呈现在圣人身上。唐君毅先生的六种意义的解释与此类似,前四项为形而上学意含,后两项为形而下之意含,在此不表。

贯通解释类一整个存在界是价值世界,而道是规范这一切事物地位与关系价值之性。

另一则为境界型态说,以牟宗三为代表。境界型态形上学依观看或知见之路讲形上学(metaphysics in the line of vision)。这个看法所看的世界,或这个说明所说的世界,不是平常所说的既成事实世界(如科学所说的世界),而是依我们的实践所观看的世界。(3)

笔者认为客观实有与主观境界两说,各有精华精擅,也可以加以融和。因此,在客观实有部份,采唐君毅先生的说法,在主观境界方面,撷牟宗三先生的论述;最后,试图勾勒笔者的看法。

二、道之六义(4)

道指通贯万物之普通,必然的律则或根本原理。道之第一义-有通贯异理之用之道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十四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

不窥牖,见天道。(四十七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七十三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七十七章)

天道无亲。(七十九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

上面所述之道,尚非一实在的实体。

道之第二义为形上道体,是一形而上存在之实体或实理者。

道可道,非常道。(一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

道常无名、朴。(三十二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不为主。(三十四章)

道隐无名。(四十一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五十一章)

道之第三义——道相之道。道相即是道体,由第二义延伸出来。

道可道,非常道。(一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二十一章)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而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

道之第四义——同德之道。要之,老子之言德,或就人性之得道者说,或就道之反物而生物、畜物、顺物等处说,此皆为连道与人物之关系而说者。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二十一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五十一章)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五十一章)

道者万物之奥。(六十二章)

道者五义——修德之道及其它生活之道。为人欲求具有同于道之玄德,而求有德时,其修德积德之方,及其它生活上自处处人之术,政治军事上之治国用兵之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有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四十一章)

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雌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以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为,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十章)

道之六义——一种事物状态或一种人之心境或人格状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

三、应然与实然

本体或原理类,道是宇宙本体,绝对的观念,是原理或规律,代表着应然。应然指挥含蕴着实然;因此,万有万物丧失了自由的意志,纯是被动的被决定,这与人具德性,并能修德之容产生了矛盾,不能贯穿融通老子道的意旨。

道是宇宙本体、原理或规律,成为人类事物追寻的圭臬,政治生活圆满的图腾,但否定了人类的意志自由。否定人类的意志自由,在历史发展中迭次出现,并产生不同的变体。

(一)希腊宗教思想之命运Fate之观念,即与自由相对反。

(二)两方近代科学上之必然自律之观念,导致意志自由之否定论者。

(三)人之心理现象,如人之思想、感情、及意志,是根据现有之常识、心理学、遗传学、民族学及其它社会科学之知识,所多少加以证明者。

(四)吾人不能就其「可存在又可不存在」而思之,吾人不能思其发生为自由。斯赛诺萨之否认意志自由为此说。(5)

由原理之道转移致政治上的运用,便会蕴酿出圣雄式的奇里玛斯出现。圣雄承启道的意旨代道发言,并将世界划分成为灵欲对抗的二元人间,要引领生灵百姓奔向道的乌托邦,造成法西斯的专制极权之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章)道的世界是没有心知与情识一片默然的境界。无奈,现象的世界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对峙争执的众声喧哗,为了解决情欲的差别,老子依循圣人无为之治来处理。圣人无为,是透过扫荡心知情欲的虚伪典章制度,以臻至无情无欲的无之净地。所以,老子的圣人之治与道之规律的关联,难免奇里玛斯圣雄的魅影。

或许,老子可以辩解「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七十三章)「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豁免规律道的专擅与圣人的霸权。但是,道的世界之营造,还是需透过圣人的机制作为。无为中的有为,能够跳脱权力腐化与美丽乌托邦的诱惑吗?

道之第二义为形上道体,形上之道体可以创造万物。形上道体如果是位格化,即成耶教的基督,掌管创造万有万物。老子的形上道体,也是可以创造万有万物,但不是位格,他是一种创生的力量。道创造了万有万物之后,却不操从把持,不禁其性,不塞其源,退开一步让万物生长。

牟宗三先生,称老子道的创生为不生之生,由不生之生所表示的纵贯关系就成了境界型态的形上学。所以,道家的道不是客观指一个实体一或像上帝,或像儒家的天命道体一来创生万物。从让开一步讲当然是主观的,道生是个境界。(6)笔者并不认同道生仅是主观,一种姿态而已,仍然具有实质创生的力量,但他的精谛在让开一步,便貌似一种姿态。

道生万物,却让开一步,令万物自生自长。若道与万物,恰如本体与现象之际,又同体与用的关系,由体显用,由用见体,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那么道与万物便是含摄扩充的机括。万物蓬勃发展所展现的万紫千红之典章制度,如道德、文化、风格、习性、法律、民族、国家等,皆都道心的流露含摄;由道心来护持粲然大备的典章。但,道是让开一步,不是含摄凝聚;所以,道不是建构,它是解构。道的创生又让开,令形上实体的道与万物之间松了枢纽,阐释了创生,却无法证成道生德畜的紧密体用一如含摄发用的关系,是其不够周圆之处。

道的非位格化,自可免神权政治的危机;道的让开一步,又可祛除道德政治的宰制。前述道之律则一义,造成道与专制极权的紧张焦虑,却可因让开一步而天清气朗,此为道家精采之地。

惟道的让开一步,道生之却不再去干涉万物的成长,道与万物之间似乎是脱节了;但惟有如此,道能保持原有如此的自然本来面目,万物亦能循率自己本真来生长,这是牟宗三所提不生之生的真义。但在道与万物相忘江湖之际,万物却因心知情识的作崇,会异化离自己本有的面目,造成扭曲窒碍自然的典章制度之建置,无法达致无名、无欲、无知、无为大道世界。面对万物异化的疏离景象,道的创生因为是让开一步,而且是非位格化;因此,道的律则性也非强制性,便产生了大道废的混乱浊世。老子为了解决心知情识的混乱污浊,圣人体契大道的无为之治便应然而生。

圣人无为之治的机制之设立,揆其老子原意,自是解构仁义礼智的虚伪,降低政治的干扰作用,具有去政治化的功能。可是,政治还是存在,政治还是担负回归道治的伦理作用。政治于澄清回归道治的过程,是否会变质,竟而强化其乌托邦的图腾,则是不可得知。因此,道的形上实体一义,虽然因为让开一步,而淡化了政治的色彩,豁免了专制极权的神权政治危机;但登台的圣人之治,因为摆脱了制度的牵制制衡,是否会流转为膨涨鼓张,则只能循历史的轨迹去寻觅答案了。

老子道之二义为形上实体,虽因其柔化的自然性格,退让一步任万物本真的成长,丧失了含摄凝聚的生化作用,可免道德专制政治之弊。老子并没有彻底到解卸政治的存在,而至无政府主义的主张。他精简政府的施为功能,化解心知精识的炽张,但道所创生的无知、无欲、无名、无为的世界,仍然是政治追求的目标。政治便因而伸出触角,展现其无为而为的功能了,也因此被误解为权谋之术。政治道治功能,圣人的无为而治,解构了政治的典章制度,却走入了人治的死胡同之中,岂是老子的本意,但又是老子政治论述必然发展的格局。

道的形上实体创造了万有万物,它与万物之间不是应然的统御关系,退一步海阔天空,造就了无为而治的政治。但道的形上性格,「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十四章),又决定了政治发展的内涵,政治无法呈显中立性的角色,政治的发展具有道德的意涵;也因此政治的发展在没有制度的束缚中,会逐渐的逼向人治的极权色彩。这是老子政治论述吊诡讽刺的地方。

道之第三义在展现道之相貌,惟相貌是不可捉摸的,老子便以无这玄妙之词来阐释。既是相貌的描绘,自无法为核心来贯通道之六义了。

四、超越内在

道之四义为同德之道,最为圆满,可以为核心而通贯道之六义。道创生万物,恰似浩瀚汪洋,每一万物都内蕴道的本质,又同海水之一沤,是一而多,多而一的相摄相涵的关系。万物的内蕴即是德;所以,道同于德,德同于道,天人可以合一了。

同德之道,不是应然统御实然的强迫形式,而是任由万有万物自发的成长。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二十三章)

如此,万有万物具备自由的意志,摆脱了应然驾御实然的枷锁。万有万物有了自力成长的尊严,也才不违反自然的本性。

道生万有万物,万有万物内蕴道的内涵为德,道与德形式歧异,本质则同,贯通了形上形下的世界。道并非全然控制德,德却会流转沈沦;但德内蕴的道之本质,会苏醒为一股力量;反者道之动,重返道的自然,融合了应然与实然的问题。儒道两大主流思想,都是道德与仁心不离既超越又内在的模式,但在政治的建构与发展上,却是南辕北辙了。

儒家论心,依蔡仁厚先生的看法可分为习心一感性层、智心一超知性层、知性层、仁心一德性层等三种。(7)仁心是本体界存有论的基础,它亦有感通觉润、仁智齐显的创造作用,而下开现象界的存有论。道德创造与宇宙生化是同一,牟宗三认为在经过知体明觉的自我坎陷后,开出现象界一执的存有论。(8)既超越又内在的阐释路径同于老子,不过牟宗三的坎陷是转出认知心来。

唐君毅则认为人性本在心,旷观人生一切活动,唯系于精神表现之充量与否兮,然后知内在精神为真。(9)道德我遍润现象界,所有现象界的人文活动,不过是仁心的发用而已。

徐复观提出儒家的特点是天命下降,内收于人的本心处,由心所验证的善以言性善。再由尽心,扩充心的善端,而在向上升的极限处重新肯定天命,在向外发展过程中统摄天下国家。(10)

上述三位当代新儒家大儒立论偶或有些歧异,但不出既超越又内在的内圣外王模式。从仁心良知流行发用,建构典章制度,活泼人文活动,令宇宙六合洋溢着仁心的全体大用。不过,仁心的流行发用于芸芸众生方寸之间,并不是应然的顺畅,而是挣扎矛盾的升华与沈沦之交战,此又与老子之论述同。但,对于人性的沈沦,当代新儒家却走出内圣外王的氛围,迈向制度的建构。

牟宗三采良知坎陷的途径,由认知心转出自由主义的民主立宪制度来规范权力欲的作祟。唐君毅,仍然肯定人的良知意识,但他已正视到习心权力欲的猖狂,乃由良知意识的自觉建构民主政制,拘限权力欲的作为。徐复观,更能正视习心权力欲的邪恶本质,直接肯认民主政制的必要性。不过,三者咸认为制度的设立是权宜之计。所有的制度,都要求自仁心的流体发用,才能可大可久;亦即是由仁心来护持制度的运作。

当代新儒家正视人性沈沦黑暗的一面,心知情识的虚伪异化,同于老子的人性论述。当代新儒家相待于制度的建构,却不采取否定的态度;甚至,制度并非邪恶的内涵,它还是仁心的全体大用,可以克扼人性的堕落沈沦。由制度设立后渐次的发展,儒家还肯定政府存在的教化道德功能,扩而充之的家国天下,便有了道德意义的本质。

为什么政治的存在具有道德的内涵功能呢?因为芸芸众生皆有侧隐之情的道德仁心,由道德仁心流行大用的典章制度,便皆含蕴道德的文化意识。牟宗三提出家庭与国家天下同是精神发展的层级系统,同是以仁统智的道德理性之发展。其中天地精神代表绝对的道德理性,是天地的至公,无涯岸、无界限;道德理性的客观实践,则展现于政治组织,国家建立、历史文化之中。(11)

唐君毅亦持相同的论调。主宰一切的道德自我,依其内在仁义,外在超越天地的性格,必然要通过家庭意识、国家意识、天下意识乃能完成天命之性。(12)徐复观阐述国为道德实践对象,实即道德自身之客观性、构造性。(13)咸肯认政治发展图成间,客观制度的重要性。

人与天要完成合一的契合,需要人性不断的奋发向上,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依儒家的人性析之,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命孕育人类,人类却有自由意志,终有一日可以止于至善的。追求至善的过程,政治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代表着内圣的扩充,外王的建构。

反顾老子道的阐述,以第四义同德之道最为圆满,可以贯穿其它诸义。超越内在,内在超越的模式,又同于儒家,构成中国文化的思想主流。但是,儒家是内圣通向外王的模式,纵贯横摄,全辐道德自我的文化意识沛然莫之能御,肯定了粲然大备的典章制度,最为圆满。

老子道的阐扬,道生万物为德,德亦有一回归的力量,返璞归真为道;道德因而合一。可是,老子的道(内圣)通不向外王,内圣外王之间横生鸿沟,跨越不过去。德要返回道,不但不能建构典章制度,反而要解构典章制度;政治便肩负起解构的功能。最后,连政治最好也一并解构掉;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

老子道孕育下的万有万物,同于儒家的人性义理,皆有自由的意志,来展现人性修持的作为,肯定了人的尊严。基于人性复归的可能,从流变的人性中接笋不变的道,除了人自身的清心寡欲外,政治便发挥澄清为无知、无欲的功能,扫涤典章制度法令滋彰的利器。当政治完成澄清的功能,创造无为的场域后,政治亦要偃息旗鼓、鸣金收兵,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由道生之所弥漫的宇宙六合,德畜之返璞归真的契合自然,肯定了人性圆满的可能性。人性圆满前的陷溺沈沦,依当代新儒家进路,可由制度典章加以克扼,再进之以道德仁心之护持,颇显人性挣扎建构制度辩证的痕迹。老子却反其道而行,一任人性沈沦陷溺,见不着奋斗挣扎制度的痕迹;尤其是典章制度,更是人性罪恶的汇聚,透显不出仁善的曙光。

老子透过政治过程拆解的典章殿堂,所形构小国寡民的政治图腾,什佰之器不用、复结绳而用之,退化的历史观,无法迎向百官之富的繁华文明社会。老子的人性于政治格局之中,虽有道生德畜的人性圆满证成之保证,但他却过度的重视人性追求过程间的异化现象,将政治视为消弭异化的工具,而不是人性圆满的主轴。人性在发展的过程间,陷溺之后升华的典章建构,老子并不加以肯认,这是其精采处,亦是其不完满之地。

道之五义为修德之道。修德之道在无名、无欲、无知、无为。应用于政治之上,则是政治要以无为的道为核心价值,无为是政治追求的鹄的。围绕在无为之上,展开无名、无欲、无知的解构之道。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存,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三章)

道常无名。(三十二章)

无代表否定,否定心知情识,然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便成为圣人的修持之道,也是政治存在的功能。

道之六义,则便是圣人人格修持的境界。道之第五义、第六义,开发的是圣人的少私寡欲。老子的人治之治,也惟有寄寓于圣人人性的清纯,并配合人性的自由意志之努力,才有可能臻至清净无为的道治世界。五、六义,只是第四义的延伸。

五、结论

周文的疲弊,导致人性的沈沦;但又何尝不是人性的堕落,驱使周文的腐化。流变陷溺的人性,要思忖不变安身立命之道,便形成了老子道的论述。道如何安宁贞定呢?自然是要扫除人性腐化所纠结的周文典章制度了。周文成了心知情识的建构,而政治也在道的追寻过程间,肩负起涤除周文的功能。

政治在涤除典章的过程,道肯定了人性回归复根的圆满可能性;所以,政治的涤除有了道的功能,呈显出道之第四义的圆善性。但是,人性的回归复根没有制度作为依恃。人的感情、文化、道德、民族、国家等之社群认同挂空,人的生命将飘浮不定,又如何归根呢?这是道与政治之际缺陷的地方。

总结上述,道与政治的牵连互动最为圆满的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人的无知无欲天性,构成了超越又内在的关系。人具有自由的意志,可以升华也可以沈沦;所以,道并不构成绝对命令的统御形式,豁除了天命极权统治的危机。相对的,道的创生是不生之生,偏向既客观实有又涵主观境界的倾向;因此,道与德消弭了压迫的焦虑、天人的紧张,自亦解除神权政治的幽危。笔者认为,道之第四义的精谛结合不生之生的主观境界说,当是道与政治互动最理想的论释模式。

老子为了圆成道与德的连结,但不可避免的是德的失落与沈沦,异化成扭曲的结构丛结,只好委诸于圣人的无为之治。老子论述下的圣人,需是神人、至人、真人,才能够在有、无之间游动,并创造出玄之又玄众生之门的人物。道境的人物在现实中是否存在呢?德既然会滑落掉陷,圣人又岂能豁免于人性的升降呢?因此,若圣人既无法贞定道的无为之治的场域,老子圣人之治的圆满便出现了裂口。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在五四运动以前,就影响而论,没有别的历史人物能和他相比。过去封建统治阶级借“尊孔”来维护其封建统治;而在前些年,“四人帮 “又借“反孔”来推行他们的封建法西斯主义。时至今日,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时代:“尊孔”固不足以骗取人心;“反孔”亦不足以伪装革命,因而有可能对於孔子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讨论了。我们现在哲学史工作者的任务之一是全面地客观地评论孔子。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确曾起过严重的消极作用,而在若干方面也未尝没有显著的积极意义。对於孔子,应该进行全面的辩证的解析。

关於孔子的资料,有《论语》和《左传》、《国语》以及《礼记·檀弓》中关於孔子言行的记载。过去传统的看法,认为《易大传》是孔子撰作的,《礼运》的大同理想是孔子倡导的。但仔细考察起来,《易大传》和《礼运》应是孔门后学的著作,都不能代表孔子的思想。现在来研究孔子,仍以《论语》、《左传》、《国语》和《檀弓》为最可信的材料。

孔子在汉代以后二千多年中,被崇奉为偶象,在那个时代,人们“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这种传统态度,当然必须首先打破。惟有推倒了孔子的偶象,然后才有可能对孔子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讨论。

从《论语》看,孔子确有一个简单的哲学体系,至少有一个伦理学的体系。这个体系并不特别深奥。在先秦时代,孔子的学说,与老庄孟荀对照,还是比较简单的。虽然如此,孔子的学说中,也还有一些深微曲折之处,也并非易於理解。有许多问题,众说纷纭,迄无定论。现在仅就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举出孔子思想的十个特点,略述管见。这十个特点是:(1)述古而非复古;(2)尊君而不主独裁;(3)信天而怀疑鬼神;(4)言命而超脱生死;(5)标仁智以统礼乐;(6)道中庸而疾必固;(7)悬生知而重闻见;(8)宣正名以不苟言;(9)重德教而卑农稼;(10)综旧典而开新风。分别评述如下。

一、述古而非复古

多年以来,人们认为孔子是复古主义者,认为孔子绝对拥护周礼,主张恢复西周制度。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完全合乎事实。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1)这裏有三层意思:(1)肯定有“继周者”,即认为周代不可能永存。(2)肯定“继周者”对於周礼亦有所损益。(3)认为“ 百世”的历史,后代对於前代,都有所损益,但不过有所损益而已,不会有根本的改变。这种观点,可称为“损益”观点,承认历史有变化,但不承认有根本的变化。这种观点,不是复古主义。后来荀子讲“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2),正是从孔子“百世 可知”引申出来的。孔子又说:“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3)这裏明确宣称“从周”,但应注意,这裏所讲“从周”,乃是以周代与夏殷二代比较而言,乃是认为周代的文化比夏殷二代优胜,所以主张从周。在春秋时代,周制已坏,孔子宣称“从周”,确有保守的意义,但也有在三代之中取其最近的意义。孔子从周,也是相对的。他又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4)对於夏殷也 还是有所取。孔子反对“铸刑鼎”,不同意“用田赋”,表现了在政治上的保守倾向;但他赞同“举贤”,主张知识份子(士君子)参政,宣称他的弟子仲田、端木赐、冉求都有“从政”的才能(5),并且说:“雍也可使南面”(6),即以为冉雍可以治国。这种士人参政的主张,显然是与西周制度不合的。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7),即强调继承前人的传统,不必致力於新的创造 ,可以说有尊重传统而轻视创新的倾向。这种态度,对於保持传统有积极的作用,而对新事物的创造重视不够,在中国历史上确实起了消极的作用。后来的墨子,主张述而且作,就比孔子进步了。

二、尊君而不主独裁

儒家主张尊君(法家也是如此),这是从孔子开始的。子路批评荷艸/条丈人说:“长幼 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8)正是因为孔门强调“君臣之主”,所以后来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尊崇。但是,应该注意,孔子并

推荐
© 2024 春风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