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一类产品中,都存在一个“心理价格”,即超出大多数消费者预算的价格区间。如果价格低于这一心理价位,消费者可能会对产品的品质产生怀疑。因此,了解消费者的心理价位对于市场人员和销售人员制定合适的价格、促进销售具有重要意义。
在IT行业,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销售,如果销售价格低于消费者的心理价位,下一步的关键工作就是提高消费者的心理价位;反之,则需要适当提高售价。心理价位在终端销售中尤为明显,以服装销售为例,如果消费者在讨价还价后,最终价格仍高于其心理价位,可能就不会成交,甚至最初报价远高于消费者心理价位时,消费者可能直接放弃购买。
人们对于金钱的处理存在“偏心眼”,将相同数额的钱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导致在消费时的态度各不相同。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塞勒教授认为,人们头脑中存在不同的“心理账户”,如将工资归入“勤劳致富”账户,年终奖视为“奖励”,而彩票赢来的钱则归入“意外之财”账户。这些“心理账户”影响经济决策,例如,人们会谨慎支出“勤劳致富”账户中的钱,而对“奖励”账户中的钱则较为大方。
金钱的不同形态也会影响人们的感知。一项实验发现,大多数人 prefer 一堆 1 元硬币而不是一张 10 元钞票,因为后者看起来更抽象,容易导致过度消费。商家利用这种心理,常推出新产品并抢占价格高位,随后降价销售。
锚定效应也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心理现象,人们在做估值时,会受到初始值的影响。企业常利用这一点,通过高价位的产品先行上市,后再推出价格较低的类似产品。
白领购车心理价位主要集中在8万-16万元,平均预购价格为12.7万元,对第二辆车的价格预期则较高。这显示首次购车时,价格因素影响较大,消费者倾向于选择性价比高的汽车。
广告和包装也能影响消费者的感知和决策,使他们相信产品的价值,即使实际上产品可能并无差异。消费者的大脑对广告信息、品牌信息、价格信息有特定的处理机制,这些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消费决策的。
因此,要准确了解产品的价值,不能仅依赖个人的大脑和经验,还需要咨询专家意见、参考口碑,以及比较不同商家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