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本的古文意思是什么? 原来。
①草木的根.《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
②树木的干.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以观其疏密.”
③根本;基础.《齐桓晋文之事》:“王欲行之,刎盍反其~矣.”
④指农业.《论积贮疏》:“今背~而趋末,食者甚众.”
⑤本源;根源.《原毁》:“为是者有~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⑥依照;依据.《图画》:“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乃增损而润色之.”
⑦堆原,考察.《伶官传序》:“抑~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⑧本来的,原来的.《孟子?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心.”
⑨本来;原来.《愚公移山》: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孔雀东南飞》: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⑩本钱.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相侔,则没为奴婢.”
⑾这里的;自己的.《采草药》:“用芽者自从~说.”
⑿版本;底本.《活板》:“已后典籍皆为板~.”
⒀臣下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狱中杂记》:“是无难,别具~章.”
⒁株;棵.《汉书?龚遂传》:“令口种一树榆,薤五十~葱,一畦韭.”
⒂书籍的一册.《活板》:“若止印三二~,未为简易.”
问题二:文言文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之有时后在文言文中无诗意
问题三:"属"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本义:特殊动物种类。引申义:种类,类属。
种类,类。亦特指牲类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左传・庄公十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问题四:点 文言文意思是什么 点 文言文意思是:
〈名〉
(形声。从黑,占声。本义:斑点)
细小的黑色斑痕
点,黑也。――《说文》。按,小黑曰点。
又如:墨点儿;斑点;污点;点缺(瑕疵,缺点);点漆(形容极黑)
小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宋・ 辛弃疾《西江月》
又如:雨点;掉点儿(落下稀疏的雨点);点叶(叶上的斑点);点璧(白璧的斑点)
汉字笔画名 。如:横、竖、撇、点、折。又指旧时读书标明句逗及品评文章所用“、”号及其动作。如:点撇(文字的点和撇)
数学名词。数学上表示小数的符号叫小数点,省称为“点”。
几何系统,尤指欧几里得的几何系统中未下明确定义的成分之一 。如: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古时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一更又分五点
五更三点索金车,尽放宫人出看花。――唐・ 王建《宫词一百首》
点钟,时间单位,等于时钟每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 。如:上午九点
糕饼类小食 。如:早点;名点;茶点
方面 。如:特点;重点;从这点上去看
节奏;节拍 。如:点拍(音乐的节拍)
一种特制响器,两端作云状,名为云板,也称点。旧时官署、邸宅以打点为报事集众的信号
雨村尚未看完,忽闻传点。――《红楼梦》
运销各式各样产品、供应和设备的零售店,最初是为人口稀少地区服务的 。如:据说龚文保在白湘寺办点
一定的处所或程度的标点 。如:据点;沸点
规定的时间 如:船误点;火车准点到达
〈动〉
引申为玷污
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汉书・司马迁传》
唐虞点灼而毁议。――《楚辞・怨世》
又如:点污(玷污,特指奸污);点染(玷污)
用笔加点。多用以描绘物象,审识章句,或表示删除的意思
灭谓之点。――《尔雅・释器》。注:“以笔灭字为点。”
又如:点化(用笔描绘景物;把前人诗句加以改头换面);点定(改正文字或句读);点窜(改动字句);点书(圈点书籍);点额(化妆;梳妆)
指定,选派
可汗大点兵。――《乐府诗集・木兰诗》
又如:点行(按照名册顺序抽丁入伍);点差(点派差遣);点菜;点将
旧时对官吏的选派、委放 。如:点差(指派差遣)
指点,提说 。如:点拨;点点搐搐(指指点点);点手(招手;指点);点头知尾(一点即通。形容十分聪明)
暗示 。如:一点他就明白了;点眼(有意用某种行动引人注意)
查对,检核 。如:清点;盘点;点视(检查,查看);点勘(检核);点验(逐一检查审验);点集(按名册征集);点阅(点名查阅)
引燃,燃 。如:点爆竹;点香烛;点渔灯
评论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 《沁园春・长沙》
又如:点文(评点文章);点抹(评点)
冲,泡 。如:点汤(用沸水冲药末,以制药汤;宋时习俗。客到设茶,客去送汤);点茶(用沸水泡茶的方法;泡茶)
中,着 。如:点鼓(击鼓)
短暂接触
猴首之足,亦仅点半趾,跃陟甚难。――《徐霞客游记》
选,选拔 。如:点戏(挑选、指定戏目);点简(喻挑选玩弄对象);点穴(迷信者看墓地风水,寻求龙脉结穴之处。以为葬在此处可福及子孙);点绣女(挑选宫女)
向下微动 。如:蜻蜓点水;点头会意(形容善于察颜观色);点首吐舌(形容惊讶赞叹)
掉下,漏出,外溢或挤出成滴状的液体 。如:点眼药;点试(滴点眼药水试试);
装饰 。如:点景(装饰盆景);点缀;点衬(装点)
〈量〉
有些但不确定的量、数、范围或程度 。如:给我点纸;读点鲁迅的书
表示少量。点儿化
孤光一点萤。――清・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问题五:文言文的色是什么意思 色 sè
名词义:
1、会意字。甲骨文中象一个人驮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本义:脸色。
色,颜气也。――《说文》
五气五色。――《周礼・疾医》
其色必寿。――《素问・三部九侯论》
形体色理以目异。――《荀子・正名》
载色载笑。――《诗・鲁颂・泮水》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史记・魏公子列传》
我言若,王色不许我。――《史记・商君列传》
故以声声怖之。――《资治通鉴》
2、颜色。
五色令人目盲。――《老子》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唐・白居易《卖炭翁》
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宋・沈括《梦溪笔谈》
3、姿色;容颜(多就女子而言);美色。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下》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 *** ;好色。如色荒:过度沉迷于女色。色胆包天:好色之人胆大妄为不顾一切。色授:用神色传递内心的感情。多指男女之间的情爱。色长:妓院的男老板;教坊司乐工的头目。色中饿鬼:比喻极其贪色的人。
5、佛家语。指一切物质的存在。
空色皆寂灭。――陈子昂《感遇》
又如色身:佛家语。色,指有形、色、相的一切物,即所谓物质。肉身:即有形血肉之身;自四大(地、水、火、风)、五尘(色、声、香、味、触)等色法而成,故称色身。色即是空:佛家语。指世家一切色法(物质)的本性(内在真实性)都是空无所有。
6、外表。如色仁行违: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色样:式样;模样。
7、种类。
8、履历。古称“脚色”,省称“色”。
吏部预选者甚多,(卢)恺即不授官,皆注色而遣。――《北史》
9、物质(多指金银)的成分。
他这银子是九五兑九七色的。――《儒林外史》
10、兆气,即古人烧灼龟甲占卜时甲上裂纹所呈现的征兆。
君占体,大夫占色。――《周礼》
11、风景;景观。
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宋・姜夔《扬州慢》
12、质量。如足色、成色、增色、减色、音色。
13、天色。
夜色语声绝。――杜甫《石壕史》
动词义:
1、生气;变脸。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
2、惊惧。
诸大夫见之,皆色然而骇。――《公羊传》
色 shǎi
名词义:
1、颜色――用于某些口语。
2、色子。即骰子。赌具,小立方体,一般用骨头制成,六面分刻一、二、三、四、五、六点。
问题六:等 的古文意思 等
(会意。从竹,寺声。寺官曹之等平也,寺者,简册杂积之地,寺亦声。本义:整齐的简册)
同本义
等,齐简也。DD《说文》
等级;辈分
士阶三等。DD《吕氏春秋・召类》
皆陛下故等夷。DD《史记・留侯世家》。索隐:“言等辈也。”
同名同食曰同等。DD《大戴礼记・少间》
请自贬三等。DD《三国志・诸葛亮传》
又如:优等;等例(等级差别,地位高低的差别);等子(宋代的御林军;标本,样本);等分(等级名分);等外品(质量差,不列入等级的产品);等列(等级品位);等别(等级)
“等”作虚词用:
等――《说文》:“等,齐简也,从竹寺,会意。”按:寺为简册杂积之地。《广雅・释诂》曰:“等,齐也。”原为实词中的动词。而等级则为名词。由于“等”本音,为都在反,又转音丁儿反,有何等或何物之义,唐代时的如今江浙地区人,都称“齐等”为丁儿反,应瑗诗有“用等称才学,往往见叹誉”之句,意谓用何才学,而被赞誉当官。(颜师古《匡谬正俗》卷
六)《后汉书・祢衡传》:“死公!云等道?”注:“等道犹今言何勿语也。”可见等有“何”义,可作虚词。(摘自黄现[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学术论文选》第45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台阶
【等】称量轻重也。例句:1、[孟子]等百世之王。2、[史记夏本纪]等之未有贤于鲧者。又,《警世通言》第二十二卷《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句:“便取出银子,刚刚一块,讨等来一称,叫声惭愧。”可知又为“称量轻重的工具”,即秤或天平,或笼统称谓。居牖客查不出,就教于大方之家。~~
等韵学研究的对象,通常二名不分。它是以音节表为主要方式对汉语字音进行分析的一门学科,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