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性相近. 孟子说:性本善 旬子说:性本恶.
其实,每中说法都有道理.性本善:人一出生就想一张白纸,后来才会污染.性本恶:人一出生就有吃,喝,玩,乐的贪念,所以恶.后来要受教育等,让自己走回善
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无从考证。就如鸡和鸡蛋的故事。要说“人之初,性本善”那是儒家的思想。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却更能说明人性。
生活中,虚伪的面具戴着终究很累。网络里,人的本性暴露的却很坦荡。想哭就哭,想爱就爱,想恨也可以恨,只不过,恨是飘渺的,终究持久不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ID的消失,会淡忘的很快,又能恨什么呢?
而爱,却会记的好。快乐的时刻与开心的话语,偶尔回味,也如咖啡般香醇。放肆的时候未必恼...
好像扯远了,回到本话题。本土的思考家们:包括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和阴阳家,以及这些家火的混合体,通常会争论一个问题: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姑且不论这个问题的 所谓正确解答是什么,所可注意者,是这些家火的解答方式:
孔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告曰:性无善无不善….或曰:文武兴而民好善,幽厉兴,而民好暴。或曰以尧为君而有象….孟曰:人之心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又打了个比喻:山上的树木,按照它的本性,都能长成大树,但是临近城市的山通常是光秃秃的,因为经常遭到砍伐,妨碍了树木的正常的生长。
今天我们已经最终解决了人类本性是善还是恶这一困扰了古今中外无数哲学家的问题,利己性是人类的本性,从政治道德上说,人的本性是恶的。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有一句名言:“有机体是靠负熵养活自己。”人作为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我们可以用下面这个公式来描述其熵值的变化:ds=des+dis,这里des表示由输入带来的熵值变化,dis是系统中不可逆过程造成的熵增加量,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dis只能是正的,而des可正可负。人要想生存下去,只能不断的从环境吸取负熵(也就是要des是负的)以阻止系统整体熵值不断增加。如果des长期不足以抵消系统不断的熵增,为了保持系统的稳定状态,它不得不降低自己的有序性和组织性,其结果就是衰老和死亡。
为了生存,人就要不断吸取负熵,这是人利己性的根源。既然人类本性是利己的,是“恶”的,那么为什么人会有利他行为和善呢?事实上个体只是社会和国家这些上层系统的基元,上层系统需要吸收下层系统的负熵以增加整个系统的有序性,下层系统也因此实现了自己与上层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由是产生了利他、善、荣誉、纪律、牺牲这些生命存在的伟大意义。国家是通过暴力、道德、教育、法律等手段来促成利它性的,伟大的生命是通过劳动、奋斗和牺牲来实现自身价值和长远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