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形态,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地,不仅仅是建筑的集合,还包括与生活和生产直接相关的设施。它既是人们日常活动的场所,也是经济活动的核心区域。聚落大致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它们的发展历程各异,从早期的农业村社到现代的城市型聚落,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乡村聚落以农业为主,规模相对较小,如婆罗洲伊班人的大型长屋、中国闽西的土圆楼和黄土高原的窑洞等,它们的建筑特色深受地理环境影响。相反,城市聚落以非农业人口为主,规模较大,如特大城市,它们通常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如开发较晚的区域移民村落可能会形成散漫的形态。
聚落的发展历程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随着社会制度的演变,从原始农业村社到奴隶制和封建社会的城市型聚落,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广泛发展,城市聚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城市的规模和复杂性与物质要素如建筑、道路和绿地密切相关,而乡村聚落则可能因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而成为低层级组成部分。
聚落的平面形态受多种因素影响,历史悠久的村落多呈团聚型,新开发的地区则可能呈现出散漫的布局。城市聚落的平面形态多种多样,由其经济活动内容决定其性质,如农业为主的乡村和经济活动繁多、功能特征各异的城市。
扩展资料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聚落”一词古代指村落,如中国的《汉书·沟洫志》的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聚落是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