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一月被称为冬月,这一名称的由来与冬至节气紧密相关。在古代,黄帝时期以冬至为元旦,朔旦,因此农历十一月被称作冬月。冬月的别称众多,展现了古人智慧的美丽与诗意。
在《礼记·月令》中,农历十一月被称为畅月,郑玄解释为“畅,犹充也”,意味着使万物充实而不发动。孔颖达与孙希旦对此注解,言名此月为充实之月,当使万物充实不发动。这一月还有其他称谓,如仲冬、幸月、葭月和龙潜月等。这些别称不仅体现了古代文化对季节与自然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待与向往。
古代中国的音乐理论中,采用“十二律制”的定音方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以此与十二月相对应。十二律制度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按此律制,十一月与黄钟相配,因此黄钟也是农历正月的别称,而十二月则对应大吕。
综上所述,农历十一月被称为冬月,除了这一名称,它还拥有畅月、仲冬、幸月、葭月和龙潜月等别称,这些名称不仅反映了季节与自然的规律,也体现了古代文化的智慧与诗意。此外,与十二律制相对应的月份命名,进一步丰富了农历十一月的称谓,展现了古代中国在音乐与历法领域的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