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百科知识-春风百科
> 百科知识 > 列表
为什么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
时间:2024-12-23 15:22:56
答案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有人说这是宋朝诗人黄山谷说的,也有人说是黄庭坚的话。我们暂不去作细细的考古工作,单看这句话有无道理。

三天不读书真的有这样可怕吗?

我刚上班时,常去一个同学那里,他邻屋的同事床头只有一本中学生用的《中国地图册》。同学说,同事一个人闲得无聊时就翻看地图册,那是他唯一的读物。

其实,看看身边的人,很多人是不读书的,天天上班、忙碌、应酬,下班后就去看电影、打台球、打朴克、麻将、喝酒、吹牛聊天、看手机、看电视。天天未见他们读什么书,却很少见哪一个是面目可憎的。

前几年,读书无用论很猖獗,好多文章调侃上大学的不如烤地瓜的,当教授的不如卖猪肉的,并且能举出好多好多活生生的例子来,对很多年轻人的观念颠覆得不轻,让人感觉读书实在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这种论调真是害人不浅。不读书固然可以活着,但其心灵却常常是干瘪。特别是每个人的性格中多会有一种天然的缺陷,修补缺陷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去阅读。

从来不读书的人是不知道读书的好处的。关于三日不读书,周国平解释为,自己三日不读书,就会觉得自惭形秽,羞于对人说话,觉得没脸见人。就好像一个很注意仪表的人,突然没有化妆就去出门见人,会让人一下子失去好多自信,觉得自己失了气质韵味,脏污丑陋了很多。而平日邋遢惯了的人则不会有这种感觉。

言为心声,面目表情是一个人的心灵状态的晴雨表。如果一个人不读书,内心便会被尘世的喧嚣纷杂所牵扰,以物喜,以己悲,患于得失,喜怒哀乐情动于中,陷入琐碎生活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狭隘而偏执,一些人性中丑陋的东西也会趁机时不时地跳出来对你指手划脚。面目可憎的意思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而一本好书会常常触动人的灵魂,滋养人的心灵,让人的灵魂超越平凡的生活的纷扰,在生活之上保持一份宁静与舒缓。天天读书的人,心灵里会时时流淌一股清泉,清澈而灵动,悠远而恬淡,空灵而雅致。因为读书滋养了心灵,所以也必不会口出恶声,嫉妒牢骚,总是一副愤愤然的样子,面目也便平和而淡定。腹有诗书气自化,口吐莲花,唇齿之间也必然有书的余香。

读书对于人心灵的滋养,就如人要吃饭,需要不间断地供给养分,提供能量,间断不得。对于常读书的人,一旦无书可读,或不去读书,断了断了养分,失了能量,必然会觉得无所适从。所以有“问泉何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说法。

关于读书的好处,培根曾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怡情”也就是滋养心灵,陶冶情致,修身养性;“傅彩”则是用以作谈资,可以与人交流时有话可说,不致于陷入相看两不厌唯有啃指甲的尴尬,当然你也可以卖弄炫耀自己多识,也可以与人分享帮助提高他人;“长才”则是学以致用,增长知识,广博见闻,提高才智,运用于实务。

不读书面目可憎的观点,也许就是指的读书怡情的作用吧。忽然想起那位只有一本地图册的同学的同事来。从怡致的角度看,一本地图册也是收尽了祖国名山大川,风景宝藏,名胜古迹,于夜阑人静之时,目驰神追,也不失为一种享受。但这种阅读,就如独自野外探险,未免孤单而空寂。没有导游,也听不到他人的声音,少了些趣味。所以,还应该配些其他的书来调剂一下为好。

【365无戒日更训练营】

推荐
© 2024 春风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