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主席诞生130周年前夕,为缅怀伟人毛主席的丰功绩,应贵州习水周奇、李清等学生的邀请,我们师生一行重走长征路,寻访赤水河上的二郎镇、二郎滩,身临其境去感悟毛主席指挥的“四渡赤水”的神奇,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
赤水河上的二郎滩,地处四川古蔺县二郎镇与贵州习水县习酒镇交界处,西面是二郎镇,东面是习酒镇。因闻名遐迩的习酒厂和郎酒厂分布于两岸,赤水河又叫美酒河。这里是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二渡赤水、四渡赤水的主要渡口,曾发生过许多惊天动地的感人的故事……
二郎镇上的“红军街”
我们师生一行首先参观的是习酒博物馆。在广场上举目遥望赤水河四周,这里的山形地貌很特别,周围峰峦叠峰、峭壁如削,西岸依山傍水,聚居着数百户人家,形成一处独特的山间小镇,名曰二郎镇。“好个二郎埠,四面都是山,天天背盐巴,顿顿菜汤淡。”这首民谣就是解放前二郎穷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参观完习酒博物馆后,带着对革命圣地的向往、革命前辈的崇敬,我们就驱车过河到二郎镇,寻访了红军在二郎的战斗生活。
二郎镇上有一条“红军街”,这条街原本叫“老街”,是红军第四次渡赤水后才被当地群众自发改名为“红军街”的。这条老街是当时整个二郎滩的交通要道和最为繁华的地段,商旅云集,热闹非凡。而今却显得十分清静,很少有人通过。沿着这条400多米长的街道,随着陡坡蜿蜒而上,光滑的石板拼成一条台阶通道,街道两旁一栋紧挨着一栋的木式结构建筑,门牌上都挂着红军山街的门牌号。听几个散住在这里的老乡说,街道房屋已有几百年历史,因为年久失修有的已经成了危房。但透过这些建筑-一一高大的门面,雕刻精细的门当,镶嵌在房梁上的楼空装饰,还能隐约看出当时房屋主人阔绰的家境。老乡们说这里就是当年赤水河最大盐号的所在地,用来做买卖的铺面、柜台还保存完好。四渡赤水时,这里曾经发生过一件震惊四方的大事,红军在这里没收了地方军阀的私盐,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分给了赤水河两岸的川黔百姓,救济了成千上万的贫苦群众。
红军离开二郎时,人民群众纷纷打草鞋送红军。由此有了“赤水河清又清,我打草鞋送红军;穿上草鞋翻山岭,北上抗日打敌人;赤水河清又清,一双草鞋一片心;长征路上播火种,工农联合闹翻身;赤水河清又清,我送草鞋谢红军;军民情深似赤水,千秋万代流不尽……”的歌谣。
二郎滩渡口的记忆
二郎滩是红军二渡赤水、四渡赤水的主要渡口。我们参观完红军街来到了赤水河东岸的二郎滩,找了家小饭馆午餐后就迫不及待地到了河滩上追寻红军四渡赤水的足迹。
在二郎滩入口处,耸立着一块刻着“二郎滩渡口”的花岗石,旁边红底白字的碑上刻有“二郎滩渡口简介”。看完介绍,走进渡口,心朝澎湃,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的情景,犹如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不由人联想到毛主席指挥的“四渡赤水”是多么的伟大。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后,中央红军原定方针是北上入川,与规模十余万人的红四方面军汇合。但由于川军战斗力远超林彪、罗炳辉等人的预料,因此入川作战打得很不顺利,红军并未夺下赤水县城。
此时红军面临着一个严峻问题:北上通道未打开,后方重兵即将来袭,该如何应对?对此,毛主席的选择是避开坚固的川军防线,转而向西部兵力较少的滇军方向挺进。
1月29日,在毛主席的指挥下,中央红军兵分三路,从猿猴场、土城一带西渡赤水河,剑指四川古蔺、叙永地区。事实证明,毛主席这一手避实就虚的战略指挥具有重大意义,不仅保留了红军的有生力量,而且起到迷惑国军的作用。
在一渡赤水后,红军挺进至四川古蔺,并且继续一路向西,试图打下叙永,换一个方位打通北上入川的道路。然而,由于红军兵力不足的短板明显,急攻叙永县城未能拿下,北上的希望顿时变得渺茫起来。无奈之下,红军只能继续西进,直至云南东北部的扎西一带。
国军看到红军一路从遵义西进至扎西,因此判断红军试图西进绕开川军防线的意图十分明显。在蒋介石的部署下,国民党中央军、滇军、川军开始掉转进攻方向,打算在云南东北部一带的扎西围歼红军。
然而毛主席却出其不意地命令红军停止西进,突然掉头向东,二渡赤水打回了遵义。这一手变招令蒋军各部看傻了眼,他们谁也没想到红军还会回到遵义,因此这些蒋军在扎西的“围剿”只能落空。
由此可见,二渡赤水是毛主席巧妙运用逆向思维的优秀战例,敌人认为红军会坚定西进,但没有人会想到红军竟然会重新东返,回到原点的遵义。
在红军二渡赤水,重新打下遵义后,蒋介石亲自乘机抵达重庆“监督剿共”。他要求国军各部按照当年第五次围剿战役的成功经验,执行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作战方针,压缩红军的活动空间。
但毛主席的战略构思已经远远凌驾于蒋介石之上。他说服周恩来与军委的绝大多数同志,让红军从茅台镇渡口第三次渡过赤水。
红军在渡河时还大张旗鼓,派出一支分队携带电台前往古蔺,一路发射信号,做出一副要重新猛攻四川古蔺、叙永,以便北上入川的景象。
蒋介石见红军三渡赤水,便误以为红军要重新集结主力攻击古蔺、叙永,兴奋到难以自已,急令各部抓紧时机向古蔺、叙永一带进发,全面围歼红军。
然而,当国军抵达这里才发现,他们根本没见到红军主力的一兵一卒。那么红军主力渡河后究竟去哪里?
让蒋介石做梦也想不到的是,红军三渡赤水进攻古蔺、叙永,只是毛主席故意露给蒋介石看的假象。在三渡赤水后,红军主力并未进攻古蔺、叙永,而是在茅台镇渡口以北20公里处的密林中隐蔽了起来。
在获悉国军主力已经直扑古蔺时,毛主席淡定一笑,命令红军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又做出要第三次打回遵义的假象。
蒋介石发现自己在古蔺、叙永又一次扑空,而遵义又面临危机,大吃一惊,连忙回援遵义。但他又一次落入了思维定势里,此时的红军并未回到遵义,而是一路南下,兵锋直指贵阳。
就这样,北上遵义的国军与南下贵阳的红军南辕北辙,蒋介石围歼红军的构想彻底破产。
赤水河两岸的民众看到敌人慌乱调兵遣将的狼狈情景,于是编出了讽刺而又幽默的民歌:“白军好像一条狗,红军牵着到处走;白军好像一头牛,红军到处牵着游。”
二郎滩上的感怀
我们师生一行漫步在二郎滩上,讨论着红军四渡赤水的经过,毛主席用兵如神的精彩,更是加深了我们对四渡赤水伟大历史意义的理解。
四渡赤水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就连毛泽东也多次谈到,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可以说,四渡赤水是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国家、民族的宝贵财富和骄傲,也是中国和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和骄傲,其意义在我党的历史上是深远的,更是伟大的。
四渡赤水所蕴含的军事理论、战略战术、伟人精神,是中国和人类社会探寻和研究的永恒课题。这就是红军为什么能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转败为胜?为什么能在风餐露宿、饥寒交迫、艰难跋涉中团结一致,奋勇向前?为什么能在人类极限不能超越的艰难困苦面前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就是伟大的四渡赤水精神,这就是人类敢于与困难、与强敌、与艰难抗争的一种精气神,这就是我们要永远传承的伟大精神。
四渡赤水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次大展示。战争不仅是敌对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而且是两军最高统帅在军事指挥能力上的直接较量,其战略思维的优劣,将直接体现在对战争全局的控制上。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就是毛泽东与蒋介石军事指挥能力的直接较量的结果。
四渡赤水让红军将士得到了锻炼。在贵州习水这片热土上,不仅演出了四渡赤水的战争活剧,还走出了两代党的领导核心、三任国家主席、一任国务院总理、七大元帅、五任国防部长、数百名开国将军和3万多红军精英,这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有着太多值得人们探寻和研究的课题。
这次的二郎滩之行收获是满满的,不但加深了四渡赤水精神的理解,而且加深了对伟人毛主席的深切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