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章,1937年生于陕西延安,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早年从事文学创作,作品涵盖诗歌、戏剧和散文。八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作品注重“自我”经验的自由书写,强调个人情绪与心境的表达。他的散文作品被广泛赞誉,如《转九曲》获散文优秀作品一等奖,《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也获得鲁迅文学奖。这些作品被选入多部教材和文学精华集,展现了现代人复杂内心世界的描绘,被称作“新散文”或“朦胧散文”。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激昂的语言和情感,展现了黄土高原的元气与魂魄,描绘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与火烈,传达了对陕北高原土地和生命的赞美,以及对伟大祖国的礼赞。作品语言生动,充满力量与艺术性,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激情的抒发。通过一系列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语词,直抒胸臆,展现了对生命的热烈颂歌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在《安塞腰鼓》中,刘成章运用了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将黄土高原的元气和魂魄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通过内在的意蕴美和语言、句式、节奏的设计,展现了雄奇的诗意美。文笔峭厉,语句铿锵,善用修辞手法,如排比、叠句等,加强了散文的气势和力量。文章通过音乐性的复叠咏叹,进一步加强了情感的传达。在每个层次之末,设计“好一个安塞腰鼓”等咏叹句式,层层递进,把情感推向高峰,同时增强了诗意美和形式的回环美与音乐的节奏美。
《安塞腰鼓》以独特的想象力和意境,描绘了生命的畅想在历史和现实间遨游的场景。通过丰富的联想,将鼓点、流苏、瞳仁、风姿与自然景象、历史诗句等联系起来,创造出绚烂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生命力量的赞颂。《安塞腰鼓》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以诗一般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扩展资料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1日那天安塞腰鼓参加了国庆六十周年天安门广场的群众游行演出。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绝之一。并编成冀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中第二十九课和苏教版语文6上语文书中第十四课《安塞腰鼓》。也被选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7年级下册的第17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