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案-生活百科-春风百科
> 生活百科 > 列表
《祝福》教案
时间:2024-12-23 20:19:02
答案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小说叙事艺术的方法。

2、全面了解祥林嫂的悲剧成因。

3、了解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两大基本类型(农民、知识分子)的特色和意义。

教学重点:

1、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结构和叙述视角转换。

2、教会学生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小说的主题意义。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通读全文,理清情节结构;第二课时:引入叙述者概念,研究叙述者意义;第三课时:引入视角概念,分析叙述视角;第四课时:深入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意义;第五课时:概括次要人物形象,理解标题含义。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情节结构。

教学过程:学生阅读前四本名著之一,并撰写读书笔记。教师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整体情节和结构。

提问:这篇小说写了什么?

回答:小说讲述了“我”回鲁镇途中遇到沦为乞丐的祥林嫂,随后得知她去世的消息,回忆其生平。

提问: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吗?

回答:不是,使用倒叙方式。

时间线与心情变化:第一天与四叔交谈、拜亲访友,感觉单调乏味;第三天回忆祥林嫂,心情忐忑;傍晚得知噩耗,感到内疚;夜深被爆竹声惊醒,懒散舒适。

提问:为什么将与祥林嫂的对话放在第三天?

回答:突出作者不安的心绪,对祥林嫂命运的预感,与噩耗形成呼应,表现作者的惊慌。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引入叙述者概念,研究叙述者意义。

教学过程:讨论上节课提出的关于叙述者的问题。

回答:在《故乡》中,鲁迅与闰土的对话表现出知识分子的复杂性格。《祝福》中的“我”则显得更加软弱、动摇。

提问:叙述者“我”是谁?与作者有何区别?

回答:“我”是叙述者,与作者“鲁迅”不同,叙述者在小说中讲述故事。

举例:《孔乙己》中的“我”是小酒保,《最后一课》中的“我”是小弗朗士,《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是约瑟甫·达勿朗诗。

提问:“我”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使用第一人称讲述有何好处?

回答:“我”思想进步、有同情心、软弱、退缩。使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凸显了“我”与周围人的对比。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引入视角概念,分析叙述视角。

教学过程:解释视角概念,通过诗歌《终南山》引入视角变化的例子。

提问:小说中是否有视角变化?

回答:在回忆祥林嫂生平时采用限制性视角,通过“鲁镇人”的视角叙述其活动,而卫婆子转述部分则形成了另一视角。

第四课时教学要点:深入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意义。

教学过程:分析祥林嫂悲剧的成因与意义,探讨社会环境、封建礼教、个人愚昧等因素。

提问:导致祥林嫂悲剧的主因有哪些?

回答:封建礼教、族权压制、道德沦落、无财产权保障、周围人冷漠麻木、个人愚昧等。

第五课时教学要点:概括次要人物形象,理解标题含义。

教学过程:总结四叔形象,分析标题“祝福”的多重含义,完成课后题目。

提问:四叔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回答:四叔道貌岸然,是封建礼教与迷信的卫道士。

提问:小说标题“祝福”有何深意?

回答:标题不仅标志着时间背景,还反讽了祥林嫂悲剧的背景,与祝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揭示了祥林嫂命运与祝福之间的关系。

结束语:通过这五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祥林嫂的悲剧及其社会背景,掌握叙事学的基本概念,提升分析小说的能力。

推荐
© 2024 春风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