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价值的本质,存在多种观点。首先,“本性说”认为价值源于人类的生物性质和本能,包括真、善、美等古老价值。
接着,“情感说”提出,价值的源泉在于情感,它帮助我们感知世界和辨认价值。例如,美的价值是通过感觉经验或感知领会的。
然后,“抽象说”主张,价值是抽象的信念、理想、规范等,它指导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动。价值的实质在于它的有效性,而不仅仅是事实。
“奥妙说”认为,价值是一个深奥、微妙的概念,难以把握其内涵和外延。价值的最后基础在于人类的自许和对人性的祈愿。
“关系说”将价值视为客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但文德尔班的理论混淆了主体与客体的本质区别。
“意义说”或“需要说”认为价值表示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然而,这种观点未能解释“意义”或“需要”的内涵。
“属性说”或“效用说”将价值等同于客观事物的有用属性,忽略了主体和介体特性对价值的影响。
“主体性说”或“态度说”认为价值是主体赋予客体的属性,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态度。然而,这混淆了价值与价值的主观反映。
最后,“劳动量说”提出价值就是劳动价值,由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量决定。这种观点仅适用于特定范畴的价值概念。
以上观点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价值的特性,但都存在片面性,不能全面揭示价值的哲学本质。
扩展资料
价值来源于自然界,并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价值的终极本原只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和劳动着的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