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不是鬼节。“鬼节”是对祭祖节的民间称法,准确地说应该叫做“祭祖节”。
在我国历史上,重阳节有着丰富的过节习俗,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叫法,比如叫菊花节、登高节、茱萸节、女儿节、老人节等。
我国古代还有三个以祭祖为主的节日,被称为“三大鬼节”,即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
下面分别解说——
一、重阳节也叫“菊花节”
可以说,菊花是重阳节的主角,每当此时,不仅赏菊花,还饮菊花酒。唐代诗人黄巢《菊花》诗写得大气磅礴:“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所谓“九月八”指的就是重阳时节,为了押韵而把“九月九”写作了“九月八”。
重阳时节是菊花盛开时节。此时天气转寒,而菊花却能够迎着秋风而摇曳多姿,实在是令人神往,所以古人都在重阳时节赏菊、咏菊。
赏菊活动历史悠久,在汉代的时候,就有重阳节采菊活动。晋代陶渊明“独爱菊”,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影响千古。唐宋时期的诗人,不仅赏菊花,歌咏菊花,还能“菊花插满头”。著名诗人杜牧就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诗句。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菊花寓意高洁,因其在深秋时节绽放,毫不畏惧寒意侵袭,也不畏惧孤独自赏,因此,历来被视为高雅傲霜的象征。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以菊花的清雅高洁来自比的。
二、重阳节也叫“茱萸节”
古代民间有插茱萸、饮茱萸酒的习惯,所以,重阳节也称为“茱萸节”。王维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就是重阳节习俗——插茱萸。茱萸可以入药,制饮茱萸酒,就是为了养身祛病。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的作用,所以古代有插茱萸的习俗。
三、重阳节也叫“登高节”
重阳节还有登高习俗。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写的就是重阳登高习俗。古人认为登高可以躲避灾祸,此时也正好是山间作物成熟的季节,爬山登高也就有了收获的寓意。
四、重阳节也叫“老人节”
重阳节在古代含有长寿之意。汉初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在高台上摆盛宴,以求长寿。此外,饮菊花酒、茱萸酒都是为了延年益寿。古代也有把重阳节当做敬老节日的。1989年,我国把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使得重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如今,重阳敬老的习俗已成为新的时尚了。
五、重阳节也叫“女儿节”
古代每到重阳节这一天,出嫁的女儿都要被娘家人接回去,这叫做“归宁”。于是,重阳节这一天也叫“女儿节”。
六、关于“三大鬼节”
古代节日中,被称为“三大鬼节”的是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
清明是农历24节气中的第五个,也是传统的扫墓祭祖的日子。每到清明节,各家各户均要为逝去的亲人扫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就是写清明节的肃穆气氛。
中元节是农历的七月十五,其民间风俗有祭祀亡魂、放河灯、焚纸锭等。
寒衣节是指农历十月初一,又叫十月朝、十月朔、祭祖节、烧衣节。民间有“十月一,送寒衣”的说法。这一天,人们要为祖宗送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
古代传统节日都有各自定位,即使有想通相似之处,但也不会完全相同的。比如同为祭祖节,也是各有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