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译文赏析-生活百科-春风百科
> 生活百科 > 列表
部编版语文八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译文赏析
时间:2024-12-23 16:44:17
答案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施行仁政者,得道多助,失道者,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柯(kē),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本课所选三章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题目是编者加的。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注释

选自《孟子译注》。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包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安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得道:指能够施行的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一词多义

有利条件,天时不如地利。

锋利,兵革非不坚利。

的,助词,三里之城。

到,多助之至。

代词,指得道者,天下顺之。

古今异义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古义:城墙;今义:城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池,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池。

委而去之。委,古义:放弃;今义:委屈、不甘心。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亲戚,古义: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

赏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通常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这里的“道”指“正义”。正义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现代理解,但与最初的含义一致。

孟子认为,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将“得道”和“失道”视为国家领袖应具备的品质。他通过讨论战争的胜败,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强调“民心向背”对战争和政治都至关重要。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得民心的关键是施行仁政。孟子认为,仁政是通过道德力量赢得人民的归附。

如何施行仁政?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这是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人民就会归服,天下就会归服,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

“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写作特色

文章善用设喻,通过类比战争阐述仁政的重要性。文章逻辑性强,使用排比修辞,使文字生动有力。

推荐
© 2024 春风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