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节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木神节和酒神节为其前身。在大斋期(Lent),即复活节前的40天里,人们禁止娱乐与食肉,以纪念耶稣受难,生活肃穆沉闷。为此,在斋期开始前的三天,人们会举办宴会、舞会、游行等狂欢活动,以释放压抑的情绪。如今,虽然大斋期的清规戒律已不再普遍遵循,但传统的狂欢活动得以保留,成为人们表达对幸福与自由向往的重要节日。
欧洲与南美洲国家庆祝狂欢节,但庆祝日期有所不同,多数国家在2月中下旬举行庆祝活动。各国狂欢节各有特色,但通常以无节制的饮酒狂欢著称,其中巴西狂欢节最为著名。葡萄牙传统上以抛举同伴和戴着面具在街上跳舞庆祝,后来传入殖民地巴西。巴西狂欢节可能融合了非洲与伊比利亚文化的元素,起源于黑人对本土文化的崇拜。
最初的狂欢节源于古罗马与希腊的迎新春典礼。中世纪天主教将狂欢节纳入年历,如感恩节。葡萄牙人以恶作剧庆祝,巴西的奴隶也参与其中。19世纪初,狂欢节在葡萄牙流行,艺术家克拉拉·德·马斯特罗引入假面舞会,随后在其他剧场模仿。街上的恶作剧逐渐消失。19世纪末,舞会的门票价格高昂,上层社会参与其中,狂欢节的风格与受众发生变化。
1879年的舞会广告描述了狂欢节的规模与活动。在NINICHES俱乐部的化装晚会上,使用了非洲的AGOGO鼓与巴西黑人喜爱的金属打击乐器。假面人物形象,如“泽佩雷依拉大叔”,象征了欢快的巴西人。泽佩雷依拉的歌曲成为当年狂欢节的代表,歌词表达了对这个节日的喜爱与庆祝。狂欢节最初作为天主教主要节日,以庆祝与娱乐为主要目的,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性、跨阶层参与的庆典活动。
巴西的狂欢节融合了非洲音乐与舞蹈元素,从早期的闹剧与豪华假面舞会转变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庆祝活动。狂欢节的宗教氛围淡化,成为巴西特有的传统节日。今天,巴西人将一年的时间分为“节前”与“节后”,与中国的农历春节相似,狂欢节成为巴西人共享的庆祝时刻。
扩展资料
狂欢节,通常是基督教四旬斋前饮宴和狂欢的节日,原由主节一直延长到四旬节前一天,如今通常只限四旬节前几天。盛行于欧美地区。 许多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狂欢节节日,化妆舞会、彩车游行、假面具和宴会是狂欢节的几大特色,它起源于非基督徒的节日庆典,如希腊酒神节、古罗马农神节和牧神节以及凯尔特人的宗教仪式等。一般在2、3月份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