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字的解释文言文-百科知识-春风百科
> 百科知识 > 列表
观字的解释文言文
时间:2024-12-23 15:50:58
答案

1. 观字在文言文中句子里的解释

guān

①观看;看。《信陵君窃符救赵》:“市人皆观公子执辔。”

②观察;考察。《信陵君窃符救赵》:“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以观公子。”

③观赏。《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④景物;景象。《游褒禅山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⑤游览;游赏。《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⑥阅览;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guàn

①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礼记·礼运》:“游子观之上。”

②宫廷中高大华丽的建筑物;台榭。《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

③道教的庙宇。刘禹锡《游玄都观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2. 观古文中的意思

1、动词,仔细看,如:

因得观所谓石钟山中者。——宋·苏轼《石钟山记》

2、动词,观察,如: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动词,示范,如:

诸侯之师观兵于郑东门。——《左传·哀公十一年》

4、动词,观赏,如: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5、动词,阅读,如:

余因得遍观群书。——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6、名词,景象,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7、名词,如旧观,外观,比较少见。

3. 文言文“观”的意思和例句,出处

“观”:观赏:予观夫巴陵胜状。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两句都出自《岳阳楼记》

一般的宫殿:大王见臣列观《廉蔺列传》

极:到极点:此乐何极!《岳阳楼记》

乃:你,你的。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反而,竟: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居:过了,居十日《扁鹊见蔡桓公》

或:有的,有的人: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有时,有激梗馆妓弋幻龟潍骇璃时候: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备: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4. 文言文中观字的翻译

◎ 观

观 guān

〈动〉

(1) (形声。从见,雚( guàn )声。本义:仔细看)

(2) 同本义[observe;watch]

观,谛视也。——《说文》

观,视也。——《广雅·释诂一》

观者如市。——《庄子·人间世》

观于大海。——《庄子·秋水》

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易·系辞下》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滑稽列传》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明· 魏学洢《核舟记》

因得观所谓石钟山中者。——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观觑(观看);观占(观瞻,观看);观玩(观看赏玩);观涛(观赏浪潮);观成(观看成果)

(4) 观察,审察 [observe]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秦策》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5) 又如:参观(实地观察);综观(综合观察);坐井观天;观过知仁(观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就可了解他的为人);观时(察看时机)

(6) 示范;显示 [display;show]

诸侯之师观兵于郑东门。——《左传·哀公十一年》

嘉量既成,以观四国。——《周礼·冬官》

飨赐单于,观以珍宝。——《汉书·宣帝纪》

(7) 又如:观治(显示治绩);观民(显示于民);观世(向世人显示);观示(示范)

(8) 游览 [go sightseeing;visit]。如:观游(观赏游览);观池(供游观的池沼);观山玩水(游山玩水)

(9) 玩赏;观赏 [play]

公将如棠观鱼。——《左传·隐公元年》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10) 又如:观风(亦作“关风”。观赏风光;望风);观乐(观赏玩乐;欣赏音乐);观玩(观赏玩味)

(11) 佛家语 [study]。如:观心(佛家语。指内观自己的心性);观法(佛家语。指探究真理于一心);观照(佛家语。用智慧来照明真理)

(12) 通“劝” [advise]。如:观王(劝说帝王)

(13) 阅读 [read]

余因得遍观群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姑俟异目观。——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5. 文言文中“或”字的解释

或 #huò

【释义】 ①表示选择关系:或早或晚|或多或少|星期六逛书店或在家睡觉。②也许,表示不能肯定:或许|或者。③相当于“ 有人 ” 、“ 有的 ”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④稍微:不可或缺。

【或者】 #huòzhě ①也许;可能。②表示选择关系。

〖例句〗你们可以用钢笔或者圆珠笔写作业,可别再用铅笔写了。

【或许】 #huòxǔ 也许。

〖例句〗这小包硫酸亚铁你带回去,给那盆花上一点儿,或许能起到增绿的作用。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或 <;代>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义:国家。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或,有也。――《小尔雅·广言》

或跃在渊。――《易·乾》

殷其弗或乱正四方。――《书·微子》

或群或友。――《诗·小雅·吉日》

庶或饷之。――《礼记·祭义》

或赐二小人酒。――《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或说处杀虎斩蛟。――《世说新语·自新》

或立或卧。――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或坐或俯。

或笑或哭。

或饮或博。

又如:或人(某人。不称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时(有时);或一,或种(某种

或huò

⒈也许。〈表〉不肯定,选择:~许。~者。~近~远。~多~少。这个~那个。

⒉有人。有的人:~曰。人固有一死,~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6. 古文中"于"字的解释

于于 《说文解字》:“于,於也。

象气之舒。”本义为叹词,音xū。

“于”的其他虚词义是其假借用法,今音读yú。可用作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

介词“于”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大量出现,西周以后,随着介词“於”的出现,“于”的一些用法逐渐被“於”所代替,魏晋以后,除了在引用古籍或固定格式中以外,“于”就很少出现了。“于”的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的用法只出现在先秦汉语中,汉代以后逐渐消失了。

一、介词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

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

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

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

一般用以说明异同。“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 二、连词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

《尚书》中用得较多。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 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三、助词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按: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推荐
© 2024 春风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