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德、立功、立言
文学上的三不朽指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三不朽, 指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疏:立德, 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在转瞬即逝的时间之流中,人总想抓住些永恒的东西。美国现代哲学家詹姆士在《人之不朽》一文中曾这样讲:不朽是人的伟大的精神需要之一。当然,詹姆士这里所说的不朽,是指宗教性的不朽。而中国文学上所谓三不朽,则是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一种凡世的永恒价值。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春秋时鲁国的叔孙豹与晋国的范宣子曾就何为死而不朽展开讨论。范宣子认为,他的祖先从虞、夏、商、周以来世代为贵族,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叔孙豹则以为不然,他认为这只能叫做世禄而非不朽。在他看来,真正的不朽乃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言及立言的不朽,叔孙豹特以鲁卿臧文仲为例,说: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国语晋语八》对此亦有记载:鲁先大夫臧文仲,其身殁矣,其言立于后世,此之谓死而不朽。历史上的臧文仲何许人也?他立了何言而被视为不朽?原来臧文仲系春秋时鲁国大夫,屡建事功,且长于辞令,就为政立国之事多有高论,在诸侯国间广为流传。他所谓的立言是与立德、立功紧密相联的,并非仅以立言为职志。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口碑不错的历史人物,孔子却批评他不仁者三,不知者三(《左传文公二年》)。看来,要想做到三不朽或其中之一二,殊非易事。
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三者分别做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在后人对三不朽的解读中,立德系指道德操守而言,立功乃指事功业绩,而立言指的是把真知灼见形诸语言文字,著书立说,传于后世。当然,无论立德、立功或者立言,其实都旨在追求某种身后之名、不朽之名。而对身后不朽之名的追求,正是古圣先贤超越个体生命而追求永生不朽、超越物质欲求而追求精神满足的独特形式。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屈原的《离骚》讲: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云:立名者,行之极也。诚然,历史上晋代文人张翰曾说过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唐代诗人李白亦讲过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但事实上,二人虽则酒没少喝,但诗文佳作也没少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