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欧洲人到非洲去推销皮鞋。由于炎热,非洲人向来都是打赤脚。第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立刻失望起来:“这些人都打赤脚,怎么会要我的鞋呢?”于是放弃努力,失败沮丧而回。另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惊喜万分:“这些人都没有皮鞋穿,这皮鞋市场大得很呢。”于是想方设法,引导非洲人购买皮鞋,最后发大财而回。
这就是一念之差导致的天壤之别。同样是非洲市场,同样面对打赤脚的非洲人,由于一念之差,一个人灰心失望,不战而败;而另一个人满怀信心,大获全胜。一个人如果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非洲土人穿鞋的故事
美国一家鞋业公司的老总派了一名推销员去非洲考察市场,一个星期后,这名推销员打电报回来说:“这里的人不穿鞋,因而这里没有鞋的市场。”
老总又派了一名推销员去了,一个星期后,第二名推销员打电话回来说:“这里的人不穿鞋,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快寄一百万双鞋子过来。”
这则故事被广泛引用,往往用来证明相同的事物,不同的心态,却往往能得到截然相反的结论。第一名推销员的心态是悲观的,不能指望这种人能有所作为;第二名推销员心态是乐观者搭的,他能看到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契机,他大受人们褒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其实,这则故事并没有那么简单,我不知道,为什么引用这则故事的人把它给扭曲了,如果世界真的那么简单,那也太单调了。本人根据原故事,把这则故事作的一个合理的想象,为这第二名推销员的命运作了个续集,旨在证明真正的智慧,在于理性的思考,而不是一时的头脑发胀。
鞋厂的老总任命第二名推销员为非洲市场的大区经理,并投入了资本日夜赶制出了一百万双鞋子,投入运费将鞋子从美国运到非洲。这位非洲的大区经理租赁了仓库,将鞋了储存起来,成立了办事处。接下来就是做广告搞销售,一段时间过去了,收效甚微。他组织团队做市场调查,结果发现了原因所在:当地居民有一种迷信,认为穿鞋子是对祖宗的大不敬。得知真相后,他开始“对症下药”了,投入经费作广告宣传,渗透穿鞋对人的好处和这种迷信的荒谬性。推销员的苦心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一些土著居民渐渐破除了旧观念,开始有穿鞋的欲望了。然而销量仍少得可怜,不但无法收回广告费,连仓储费和日常经费也不能维持。调查后发现当地人非常穷,跟本买不起鞋子。这时资金的积压和持续不断的经费输出,使总部开始觉不对头,开始对这位经理施加压力。这位经理想尽一切办法,将当地的土特产菠萝推销给欧洲超级市场,使当地的人生活宽裕了。人们有了购买能力后却发现,原来运来的一百万双鞋子跟当地人的脚根本不合码,当地居民脚掌在宽!他要求总部把鞋了运回调换,火冒三丈的总裁宣布他被解雇了。其实公司能容忍他折腾到现在已经很不错了,其实他早已超出了销售部规定的销售时间。退一步讲,如果公司允许他坚持到底又怎样呢?花运费把鞋运走,再花运费把新做的鞋运来。中间隔了一个多月时间,运来后却发现,另一家或几家鞋业公司的产品已经几乎占领了全部的市场,前期的巨额运作为他人作了嫁衣裳!
不要认为我给第二名推销员安排的命运不公,其实现实比这这残酷得多。从他一开始就要一百万双鞋子的那股鲁莽劲儿看,他的失败是注定的。
那么第一名推销员没有给公司造成损失,是不是他的精神值得提倡?当然不是,像第一名推销员这种人正如故事里所说的,从一开始就会被淘汰出局,他没有登台表演的机会。不是别人不给他,而是他自己看不到机会,抓不住机会。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做呢?如果遇到这样一个市场,我们究竟应该判定它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还是“没有市场”,还是“‘鸡肋’市场”?那就需要我们去耐心细致的调查,作理性的判断。请看原故事中第三名推销员的对总裁讲的话:“这里的人不穿鞋子,然而它们有脚疾,穿鞋对脚会有好处。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再行设计我们的鞋子,因为他们的脚比较小,我们必须在教育懂得穿鞋有益方面花一笔钱,我们在开始之前必须得到部落首领的合作。这里的人没有什么钱,但他们生产有我未曾尝过的最甜的菠萝。我估计鞋的潜在销售量在3年以上,因而我们的一切费用包括推销菠萝给欧洲一家连销超级市场的费用,都将得到补偿。总算起来,我们还可以赚得赚付款30%的利润。我认为,我们应该毫不迟疑地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