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编辑本段]有关资料-常识百科-春风百科
> 常识百科 > 列表
《最后一课》[编辑本段]有关资料
时间:2024-12-23 20:38:13
答案

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 Daudet),法国作家、龚古尔学院院士,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法国南方的尼姆城,出身于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为了生计,十五岁起在小学里担任监学,独自谋生。17岁时带着诗作《女恋人》到巴黎开始文艺创作,1866年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的出版给他带来了小说家的声誉。在德雷福斯案件中,他站在极右的一方,与著名排犹主义者和民族沙文主义者德吕蒙友善。他自己也拥护民族沙文主义。都德年轻时结识了许多文学界和政治界的知名人物,后来写下了《我所认识的巴黎》(1930)和《回忆录》多卷。他拥护君主政体,但他的友谊和文艺观点不受他的政治立场所影响。他与极端排犹的德吕蒙和犹太族作家施沃布交往,与右派文学评论家马西斯友善,但为马西斯所猛烈攻击的个人主义作家纪德辩护。他也为小说家普鲁斯特争得龚古尔文学奖,发现了小说家和散文家贝尔纳诺斯和塞利纳的才华,并写过一部著名的文学评论《愚蠢的十九世纪》(1922),猛烈攻击19世纪法国文学和思想潮流,但对雨果、巴尔扎克和波德莱尔却极为推崇。

普法战争(1870年7月19日至1871年5月10日)是法国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两国的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法国试图阻止德意志统一,称霸欧洲。普鲁士王国则试图打败法国以实现统一德意志,争霸欧洲。国际环境有利于普鲁士王国。西班牙爆发革命时,法国提出异议,普鲁士国王让步。然而,俾斯麦蓄意挑起战争,篡改了国王的电文并公之于众,使法国蒙受耻辱。西班牙王位问题成为了战争的导火线。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法军屡败,9月1日,色当决战后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元帅率军投降。4日,巴黎发生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国,宣布共和,成立了以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战争初期,德意志人民为实现民族统一而战。然而,后期战争发生转折,普鲁士王国从自卫转为入侵战争。普鲁士军队占领了法国东北部,烧杀抢掠,矛头指向巴黎。9月4日成立的特罗胥国防政府未作积极抵抗。19日,普军包围了巴黎。巴黎人民开始组织国民自卫军。10月27日,巴赞元帅率军在梅斯投降。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即德意志皇帝位。28日,法德签订停战协定,规定法国投降,解除正规军武装,召开国民议会批准条约草案等。但巴黎国民自卫军继续保持武装,要求抗击德军。3月1日,法国议会批准了条约草案。3月18日,巴黎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凡尔赛政府调集军队与德军配合封锁了巴黎。5月10日,法德正式签订了《法兰克福条约》,战争结束。条约条件苛刻,法国需要割让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的大部给德国,赔偿50亿法郎,德军留驻巴黎及法国北部诸省,占领军费由法国负担。

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军事格局。法国受到削弱,国际地位下降。普鲁士支配了全德意志,成为强国,在欧洲拥有优势。这场战争对欧洲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法国和德国的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扩展资料

最后一课目录[隐藏] 作品名称:《最后一课》  创作背景:普法战争文章主旨 内容简介 人教版原文 人教版教参 有关资料 名家分析 《最后一课》违背历史事实  作品名称:《最后一课》  创作背景:普法战争文章主旨 内容简介 人教版原文 人教版教参 有关资料 名家分析 《最后一课》违背历史事实

推荐
© 2024 春风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