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百科大全-春风百科
> 百科大全 > 列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时间:2024-12-23 21:36:01
答案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考点1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主要法宝

 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的著名论断。

 (1)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首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党的一切。其次,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基本武器以实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只有加强党的建设,才能正确地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

 总之,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考点2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1) 长期的武装斗争成为中国革命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中国革命的一个主要法宝。“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

 ①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这决定了中国不能走长期合法斗争的道路,而必须走武装斗争的道路,以战争解决问题。

 ②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异常强大,也异常凶狠,凭借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长期的武装斗争,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③进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之一。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指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强调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2) 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并不意味着放弃其他斗争形式。开展各种非武装斗争形式是非常必要的;其他斗争形式要围绕着武装斗争,而不能脱离武装斗争;反之,没有其他各种形式革命斗争的配合与支持,武装斗争也难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考点3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

 “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这主要是由于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1)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2) 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民的武装力量绝大部分是穿着军装的农民。

 (3) 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考点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1)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其基本依据包括可能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

 ①中国红色政权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亦即原因和条件。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等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条件。

 第二,国民革命为红色政权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之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关键性的主观条件。

 ②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1936年至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文章中,系统地论证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第一,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在对内没有民主,对外没有独立的情况下,中国只能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人数很少,无法单纯依靠无产阶级自身的力量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中国革命必须深入农村,发动武装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中国革命只有在农村积蓄力量发展壮大,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2) “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成为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点5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

 (1)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1927年9月下旬,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提出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开始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则;重申了打仗、做群众工作和筹款是红军“三位一体”的任务;着重分析了当时红四军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古田会议决议”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将一支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是人民军队建军史上的里程碑。

 (2) 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这支军队的惟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是无产阶级军队区别于中国旧军队的根本标志,是人民军队的一切行动准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人民军队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和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三大任务体现出来。

 (3) 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政治建军

 是无产阶级治军的根本原则,是区别于一切旧式军队的主要标志。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个基本原则是,官兵一致原则、军民一致原则、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原则。与三大原则相一致,人民军队内部实行政治、军事和经济三大民主。此外,毛泽东还为人民军队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考点6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可能性

 (1)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是关系到革命成败的关键性问题。

 (2)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阶级构成“两头小,中间大”,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无产阶级虽然是中国革命最先进的力量,但人数少,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和敌我力量对比的不平衡性又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这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在各种情况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3)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现实可能性。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近代世界矛盾的焦点,内部、外部存在着多种矛盾,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问题上,不断发生推移、转化和变迁。这种极端复杂的中国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除了无产阶级,农民是近代中国最广大的革命民主派,革命要求最强烈,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完全可以与农民阶级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小资产阶级也有很强的革命要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基本依靠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是统一战线的中间派,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当努力争取的对象;带有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历来是革命的对象,但由于其内部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时期,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也会参加到革命斗争中去,因此,也可以与其结成统一战线。

 考点7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统一战线是在革命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壮大起来的,随着不同时期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统一战线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

 (1) 国民革命时期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中共三大制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国民党一大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灵魂,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并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原则。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在内的四个革命阶级的政治联盟。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正式形成。

 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是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为目标的民族民主革命,北伐战争的胜利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取得伟大成功。但随着革命的发展,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尖锐。幼年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的错误,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宣告结束。

 (2) 土地革命前中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国民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退出革命阵营,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三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建立了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政权组织。这一时期党在统一战线中忽视了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犯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

 (3) 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逐步修正了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1935年12月,中共瓦窑堡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强调在警惕右倾投降主义的同时,着重克服“左”倾关门主义的危险,提出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的口号,后又改为“民主共和国”的口号。 1937年9月,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为标志,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前两个时期统一战线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制定和执行了一整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政策和策略,贯彻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坚持了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原则,牢牢地掌握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4) 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多党派合作为主要内容,以反对美帝国主义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为主要任务。参加者十分广泛,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人士、少数民族和海外侨胞在内的一切反蒋爱国分子。这个统一战线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广大,都要巩固,使反动统治更加孤立。

 考点8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1) 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是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这个联盟是在阶级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劳动阶级的联盟,是统一战线的主体,是主要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的联盟。这个联盟是被剥削者与剥削者之间的联盟,是非基本的、次要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

 ②正确处理两个联盟的关系:第一,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第二,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第三,正确地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相互促进。

 (2) 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策略原则。

 ①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所谓独立自主,是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摆脱其他任何阶级、党派的限制和束缚,在统一战线中保持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既统一,又独立。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自己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②必须坚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利用矛盾、团结多数的原则。党在制定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原则时,坚持阶级分析法,制定了“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十六字策略原则。在抗日战争时期确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以及同顽固派作斗争的“有理、有利、有节

 ”三原则。

 ③必须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这是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又一基本原则。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避免放弃原则性,犯投降主义的错误,同时又不失原则的灵活性,避免犯关门主义或冒险主义的错误。

 (3) 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第一,统一战线策略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情况会有所调整,但工农联盟始终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第二,坚持反倾向斗争是统一战线策略正确实施的重要保证。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王明的“左”倾错误,都使革命遭受严重挫折。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及时开展了反倾向斗争,既反对了抗战初期王明“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的倾向,又反对了皖南事变后党内“左”的情绪,始终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政策和策略。

 第三,又联合又斗争是坚持统一战线策略的总方针。统一战线中的又联合又斗争,是辩证的完整的政策。团结是目的,斗争是手段,团结中有斗争,斗争是为了团结。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第四,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这是统一战线的最根本特点,是统一战线发挥重大作用的最基本保证。1948年,毛泽东在论述统一战线中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问题时,指出领导者要实现对被领导者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甲)率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

 考点9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民主革命时期,在如何处理好吸收工人之外的农民、知识分子中的优秀分子入党与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关系问题上,党内曾经存在严重分歧。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应该大量吸收工人、雇农入党,形成党内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这就纠正了在党的组织发展问题上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

 考点10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建设这项工程既有有利的条件,又有特殊的困难。

 (1) 有利条件:①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导的,有一个好的思想基础;②中国工人阶级革命最彻底,中国共产党又有一个好的阶级基础;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十分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并具有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特色的建党理论。

 (2) 特殊困难:①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落后于实践;②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党员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③中国社会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相当严重,并会侵入到中国共产党内;④共产国际的教条主义倾向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不适当干预。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完成了这项“伟大工程”,创造了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许多新经验。

 考点11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1)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党的建设的突出特点。

 ①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是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把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的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经验,也是毛泽东思想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特点。

 ②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用无产阶级思想去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从思想上保证党的组织的纯洁性。

 ③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第一,必须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第二,正确处理党内矛盾,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第三,必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四,共产党员必须注意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按实际情况办事。第五,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2) 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首次概括了党的优良作风,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在一起的作风和自我批评

 的作风。这三大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第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其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生命力所在,体现了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

 第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3) 注重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需要由党在组织上的统一来加以巩固。为此,就必须在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党组织的集中与民主的高度统一,是党的力量之所在。

推荐
© 2024 春风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