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它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流传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语言当中。
虽然我们今天是在现代的意义上使用它,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它却是源远流长。
从历史渊源来说,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
《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人民劳苦够了,渴望稍微得到安康。
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
《礼记·礼运》假托是孔子说的,其实是孔门后学所述,描绘了儒家理想的社会模式。
《礼运》说,夏代以前是一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在其中,人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用现代话来说,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有的。
选举有贤德和有才能的人来办公事,讲话信实不欺,行动亲爱和睦。
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爱抚自己的子女,并且让老年的人都有很好的奉养,安安乐乐地寿终而死,壮年的人都能贡献出能力。
发挥应有的作用,幼年的人都得到抚育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有残疾不能做事的人都得到赡养。
男人都有职业,女子都有好的夫家。
对于财货,哪怕它抛弃在地上不用,却不一定要归自己藏起来;对于能力,哪怕它没法贡献出来,却不一定是为了自己。
因此。
阴谋诡计的心思断了门路,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发生;所以人家外面的大门也用不着关上了。
这就叫做大同。”《礼运》所描述的“大同”社会,经济上是财产公有,“天下为公”;政治上“选贤与能”,实行民主政治;讲求社会文明,“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社会保障健全,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孤独残疾有所养;社会秩序稳定,夜不闭户,等等。
.《礼运》认为,夏、商、西周时期是一个“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
在其中,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