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节的起源:
传说中,有一种名为“年”的猛兽,每年冬天临近时便会出来伤人,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困扰。在与“年”的斗争中,人们发现它害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在“年”出现时点燃大火,投入竹子,使其发出响声,“年”便因此逃走。从那时起,人们开始通过挂红灯笼、燃放爆竹、共食团圆饭等方式来庆祝新年。
二、春节前的准备(自腊月初八起,各种迎新年活动逐步展开)
1. 祭灶神:灶神,也被称作“灶王爷”,是民间的俗称。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返回人间,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情况。除夕之夜再返回人间。为了防止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人们在灶神上天时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 其他准备活动:书写春联,准备肉类食品,准备面食,以及理发、沐浴,打扫卫生。
三、民俗活动--静态民俗
3. 春联:
(1)春联的起源:古代称之为“桃符”。据《论衡·定鬼篇》记载,东汉王充提到神荼、郁垒二神居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事务。他们将恶鬼投入虎口。人们认为鬼魂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木。因此,每到新年,人们都会在门上悬挂桃符或桃木人,以驱邪避凶,祈求平安。
(2)最早的春联:公元965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宫内门的桃符上题写:“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被视为我国最早的春联。此后,贴春联成为春节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有家庭喜欢倒贴“福”字,因为“倒”与“到”谐音,寓意“福到了”。
4. 年画:
(1)门神画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源于神荼、郁垒的传说,古人将他们的画像挂在门口以驱鬼。另一种说法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守门驱鬼,并将二将画像贴在宫门上。第三种说法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捉鬼,醒来后命令画工将钟馗的画像画在门上。
(2)灶神画的起源:民间传说,灶神在除夕之夜从天宫返回人间,因此人们会在此时购买新的灶神画贴在门上,希望灶神能带来吉祥和幸福。
(3)其他常见的年画。
5. 福字:最早的“福”字源于周朝的姜子牙,即姜太公。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其妻子为穷神,称“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