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所有的刺激强度都能引起我们的感知。当刺激过于微弱,如落在皮肤上的尘埃,我们往往无法察觉。只有当刺激达到了一定程度,我们才能察觉到。这个最小的可察觉刺激量被称为绝对阈限,它标志着我们觉察力的起点。绝对感受性,即我们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察觉能力,是衡量感知敏锐度的重要指标。
然而,绝对阈限并非单一的数值,而是一个统计概念。在感觉阈限的测量过程中,随着刺激强度的逐渐提升,个体对刺激的感知从不可察觉,到偶尔能察觉,再到完全能察觉,形成一条曲线,即心理物理函数,它描绘了心理体验(感觉)与物理强度(刺激)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家通常将被察觉次数达到50%的刺激强度定为绝对阈限,这意味着感知并非在某个特定值上突然发生,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之间存在反比关系,即感受性越强,阈限越低。公式E=1/R揭示了两者之间的数学关系,其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不同感觉类型的绝对阈限各不相同,比如在理想条件下,人的视觉和嗅觉阈限极低,能察觉极微弱的光或气味。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我们无法感知到的刺激下,也可能会对身体产生生理影响。比如,低于听觉阈限的声音可以引起脑电波的变化和瞳孔的扩大。因此,有意识的感知阈限与生理上的刺激阈限并不完全相同,通常生理阈限更低,因为人在意识到“我感觉到它”之前,身体已经经历了相应的生理反应过程。
扩展资料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与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这些定律的目的是解释感官系统的活动和预测感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