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路: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重要是描写感受,具体如下:
今日抽时间观看了短视频《断肠明志陈树湘》,这仅8分多钟的动画视频显然不如央视综合频道的电视剧《绝命后卫师》精彩和详尽,但对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的现代人来说,已经可以初步了解革命英雄陈树湘的主要壮举了。
综合网上查到的一些史料,结合自己对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我将自己的一些感想记录下来,分享如下:
忠于自己的信仰一个人只有经历了苦难,才会痛定思痛,反省自己痛苦的原因,从而寻求正确解决痛苦、实现幸福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人会逐渐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有心胸宽广、志存高远者,推已及人,历尽艰辛而矢志不渝,形成坚定的人生信仰。
古代的读书人,从小便开始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依于道,据于德,游于艺”,自身成就到了一定程度,便要以“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终身理想。
即使是遁入空门的出家僧人也慷慨提出“不为已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以“自觉觉他”为修行目的,用另一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济世意图。
因此,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能人志士层出不穷,每到民族生死存亡时刻,总有勇于担当、敢于牺牲的英雄人物出来带领百姓,挽救国家和民族。
然而,世界总是在变化的,而且由量变导致的质变对于以往来说,更是一种翻天覆地的彻底革命。以往的人类经验和社会文化并不能完全应对新时代产生的巨变。由于封建统治者的闭关锁国和愚民政策,中华民族错过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和科技急剧落后于欧洲,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饱受外来侵略和欺凌。
尽管当时社会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一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以救国图强,但最终失败的结果证明,以前中国人学的东西似乎失灵了。
随着西学东渐,马列主义自五四运动后正式进入中国,完备的社会理论结合苏联革命成功的实践,马列主义对当时追求社会变革的中国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启迪。从此,中国社会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阶段。
而陈树湘烈士,正好就在16岁那年与在长沙清水塘从事党的秘密工作的毛泽东结识,受到马列主义的启蒙教育。16岁正是陈树湘深受苦难开始思考人生、培养三观的阶段之始,在这个正确的时候,遇到了正确的人,受到了正确的教育,无疑人生成长的脚步更扎实,信仰的形成也更稳健。
随着陈树湘经历的各种艰苦卓绝的战斗和以弱胜强的胜利,更在百姓的真心拥护和见证下,他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革命信仰,为了解放全天下的老百姓这个理想的实现而浴血奋斗,并以生命为代价忠诚捍卫了自己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