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下,《史记》中的韩长孺列传、匈奴列传以及《汉书》的窦田灌韩列传等文献记载了关于匈奴和亲的争议。当时,匈奴提出和亲请求,韩安国等大臣主张接受,而王恢则主张坚决拒绝,认为应以武力回应。最终,韩安国一派获得多数支持,武帝决定与匈奴和亲。
在这场历史事件中,西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马邑地区的豪商聂壹凭借对匈奴的了解和对边疆稳定忧虑,通过王恢向武帝提出了一个策略。他建议在和亲后,利用匈奴的信任,通过利益诱惑将其击溃。聂壹主动作为诱饵,假装向匈奴军臣单于投降,承诺可以攻取马邑并夺取财物。单于信以为真,计划起兵,却被聂壹的计谋所引诱。
然而,计划并未如愿进行。当匈奴军队进入马邑附近,发现只有牲畜而无一人,单于开始怀疑。他攻占一个碉堡,俘虏了一名尉史,后者揭露了汉军三十多万早已埋伏在周围的事实。单于识破了阴谋,惊恐之下撤军,导致汉军的伏击计划未能实施。王恢根据形势判断,认为攻击匈奴辎重的最佳时机已过,于是下令撤回,“马邑之谋”以失败告终。
扩展资料
汉武帝派出五位将军连同车骑步共三十万在马邑设伏。这五位将军是卫尉李广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材官将军,御史大夫韩安国护军将军。各位领军都隶属韩安国,约定在单于进入马邑时纵兵出击。